送
楞
严
经
珣
维
那
尸
罗
清
净
心
清
净
,
寄
迹
南
台
亦
偶
然
。
室
掩
香
灯
见
行
道
,
壁
悬
巾
屦
伴
孤
禅
。
宝
书
独
欲
烦
君
诵
,
法
力
真
期
迨
我
先
。
细
味
此
诗
如
实
录
,
他
年
僧
史
定
须
编
。
离别
抒情的送别
读书
传经
赏析
这首诗《送楞严经珣维那》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修行的场景与心境。诗中以“尸罗清净心清净”开篇,点明了僧人的修行状态,即内心纯净如一,如同尸罗(佛教中的戒律)般严格自律。接着,“寄迹南台亦偶然”,则暗示了修行之地的选择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的归宿。“室掩香灯见行道,壁悬巾屦伴孤禅。”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修行者的日常:室内香灯常明,映照着僧人行道的身影;墙壁上挂着的巾帽鞋履,仿佛在陪伴着孤独的禅修。这种简朴而专注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僧人对修行的虔诚与执着。“宝书独欲烦君诵,法力真期迨我先。”表达了对楞严经的重视,希望友人能诵读,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法力量的期待,期望能在修行上先行一步,达到更高的境界。最后,“细味此诗如实录,他年僧史定须编。”诗人鼓励读者仔细品味这首诗,认为它如同真实的记录,将来必会被僧史收录,体现了对作品价值的认可和对未来历史记载的期待。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的宁静与庄严,也蕴含了对佛法深邃理解的追求,以及对友情与传承的珍视。
释德洪
1809首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您喜欢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集孙子长草堂得园字
明·沈鍊
易遇双文玉,难逢一笑言。所嗟人似月,千里共黄昏。酌酒依金谷,题诗拟兔园。深欢不能别,翻觉重销魂。
见独斯行叔绮子为赴春试一出江头送别殊令牵怀聊为巴阑行一首以道此意云尔
宋·林亦之
巴阑独还岁月深,相送出门自沉吟。十年交旧总如许,狂歌一曲伤人心。今人读书如过客,壶飧只向市头索。吾曹苦思肠几穿,安得相逢不索莫。念我平生弄典坟,六月北窗长闭门。雕肝篆肺得.....
挥手
宋·陆游
挥手群玉府,说驾石帆山。偶与片云出,却随孤鹤还。松风暮萧瑟,石溜夜淙潺。阿敏读书处,更添茆一间。
三月三十日费安中山长告别走赋六首(其一)送安中
明·陶安
春融璧海讲帷开,有客携经万里来。天下名人半知己,芹边冷席独淹才。东湖时雨沾膏壤,北斗文星贯上台。回望当年旧游地,苍茫烟树隔金台。
送陈楚宾赴泗州学正
明·贝琼
舟行入淮泗,初上广文官。地接中州近,天连大野宽。清时先俎豆,异俗尽衣冠。暂别蓬莱阙,无惭苜蓿盘。
再调考功作二首(其二)
明·高叔嗣
引疾三上书,微愿不克谐。徒官复在兹,心迹一何乖。轩裳日待旦,阊阖凌云排。入属金马籍,出与群龙偕。积贱讵有基,履荣诚无阶。但惜平生节,逾久浸沉埋。既妨来者途,谁明去矣怀。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