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鸿
写景
情感
秋天
离别
咏物
悲伤
节气的重阳节
婉约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炎正的《踏莎行》,是一首表达对逝去时光和旧友离别之情感的抒情诗。诗中通过宿鹭栖身、飞鸿点泪等意象,描绘出一种秋天萧瑟、人心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宿鹭栖身”、“飞鸿点泪”,表现的是秋日黄昏之际,大雁南飞,孤鹭独立,似乎都在诉说着离别之情。这里的“不堪更是重阳到”,则是在强调这种凄凉感受随着重阳节气(即立秋后第三个戊日)的到来而更加深切。“一襟无处著凄凉”、“倚阑看尽斜阳倒”,则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寂寞心情,无从排遣,只能倚靠栏杆,望着渐渐西沉的斜阳。这里,“一襟”指的是衣襟,借此来形容诗人的凄凉心境;“倚阑看尽斜阳倒”,则是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接下来的“瘦减难丰,悲伤易老”、“淡觞消得黄花笑”,则是在反映生活中的艰辛与衰败。这里,“瘦减难丰”、“悲伤易老”,表达的是人生易老,愁绪难消的感慨;“淡觞消得黄花笑”,则是通过对黄花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艰辛时的一种超然和自嘲。最后,“画眉人去玉篦存”、“浓愁如黛凭谁扫”,则是在表达对于逝去美好时光和旧友难得相见的深切怀念。这里,“画眉人去玉篦存”,是说美好的时光已成过往,留下的只有物品,如同玉梳一样;“浓愁如黛凭谁扫”,则是在问,如此浓重的愁绪,又该由谁来扫除。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是一首情深意长、抒情性强的佳作。

杨炎正

58首
杨万里之族弟。庆元二年(1196)年五十二始登第,受知于京镗,为宁县簿。六年,除架阁指挥,寻罢官。嘉定三年(1210)于大理司直任上以臣僚论劾,诏与在外差遣,知藤州。嘉定七年又被论罢,改知琼州,官至安抚使。与辛弃疾交谊甚厚,多有酬唱

猜您喜欢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宿松树塘
清·和瑛
苍松傲雪青霄上,六尺方床对松放。清秋月照松间雪,雪月交光松心壮。四时盘错不改柯,夭矫虬龙茁无恙。忆自天戈西北指,大木斯拔疾雷将。旦旦伐之四十年,梁栋尽供都料匠。赖有相传不.....
馀杭醉歌赠吴山人
唐·丁仙芝
晓幕红襟燕,春城白项乌。只来梁上语,不向府中趋。城头坎坎鼓声曙,满庭新种樱桃树。桃花昨夜撩乱开,当轩发色映楼台。十千兑得馀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酒后留君待明月,还将明月送.....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题段氏扇子
元·陈旅
江上《竹枝歌》,为君颦两蛾。秋风团扇底,零落黛痕多。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又赠上人(其三)
宋·周南
橙橘青时最有香,包山架后两番霜。上人梦里营诗思,比似看经僧更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