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学
山
园
闲
园
莽
萧
瑟
,
独
游
适
亭
午
。
深
林
啼
竹
鸡
,
石
梁
窜
松
鼠
。
旅
葵
长
于
人
,
藤
花
落
如
雨
。
缅
当
断
手
年
,
经
营
阅
寒
暑
。
虽
非
平
泉
庄
,
彷
佛
辋
川
墅
。
文
藻
散
荒
烟
,
声
华
委
黄
土
。
涧
泉
咽
不
流
,
似
诉
兴
衰
语
。
写景
地点
动物
山水
情感
秋节
悼亡
写花
藤花
感叹时世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沈德潜游历学山园时的所见所感。"闲园莽萧瑟"开篇即渲染出园子的寂静与荒凉,午后的孤独漫步更显其寂寥。"深林啼竹鸡,石梁窜松鼠"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园中生机勃勃的一面,尽管是动物的活动,却也增添了几分生气。"旅葵长于人,藤花落如雨"描绘了园中植物的生长,旅葵高过了人,藤花飘落如雨,显示出岁月的痕迹和季节的变迁。诗人回忆起过去在此处的艰辛岁月,"缅当断手年,经营阅寒暑",表达了对过去的感慨和对自己坚韧精神的肯定。"虽非平泉庄,彷佛辋川墅"将学山园与著名的辋川别墅相提并论,暗示此处也有着相似的自然之美和文化气息。然而,"文藻散荒烟,声华委黄土"又透露出园子如今的衰败,曾经的文采风华已随时间流逝而消散。最后两句"涧泉咽不流,似诉兴衰语"以流水比喻世事变迁,涧泉仿佛在低语着园子的兴衰故事,寓言意味浓厚,引人深思。整体来看,沈德潜的这首诗通过对学山园景物的描绘,融合了个人经历与历史沧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沈德潜
53首
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
猜您喜欢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暮秋由一面山之金州长甸铺作(其六)
清·多隆阿
闻鸡复命驾,早渡碧流河。再行三五里,村小枕山阿。桥横东西涧,场筑南北坡。老农呼岁歉,害稼暑雨多。适逢三叉路,未敢率尔过。停车子细问,周行亦不讹。在原碾白草,踰岭陟翠螺。牧.....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
宋·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多丽·七夕游莲荡作
宋·葛立方
破波光如镜,三翼轻舟。对雨馀、重岩叠嶂,何妨影堕清流。望芙蕖、渺然如海,张云锦、掩映汀洲。出水奇姿,凌波艳态,眼看□叶弄新秋。恍疑是、金沙池内,玉井认峰头。花深处,田田叶.....
酬朱孔年惠菊(其二)
明·林俊
柴桑归爱一身轻,中路黄花到眼明。不见芙蓉见秋水,最难摹索是风情。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次仁甫韵
金·郝俣
渺渺横烟渚,凄凄挂月村。酒非邻舍取,诗复故人论。世态乌栖屋,生涯雀在门。西山却多思,松雪动吟魂。
渔洋探梅归自东西横塘作
明末清初·屈大均
山寒寻未得,一树忽临溪。光透松间雪,香生石上泥。莺声留客久,鹭影逐人低。随意穿桥去,横塘东复西。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