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怀古
情感
春景
思乡
写山
田园
离别

译文

旅馆不知何时废弃,今日行者经过
路上行人贫困自悲泣,春天到来鸟儿依旧歌唱
新结识的朋友稀少,荒芜田野旧路径多
竹林覆盖着红色山谷,坟墓边老树环绕着清澈的波纹
阳光照耀下草影摇动,微风吹过野外气息和谐
内心伤感无法离去,回头望去满是遗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者在旅途中所见到的荒废景象和内心的感慨。从“旅馆何年废,征夫此日过”可以看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漂泊不定命运的反思。“途穷人自哭,春至鸟还歌”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对比——在大自然中,即使是最贫瘠的景色,也有生命力强烈的春天到来带来的欢歌;而人类,则只能在困境中自我哀伤。“行路新知少,荒田古径多”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外界的隔绝。新认识的人很少,而四处可见的是荒废的耕地和历经岁月的老路,反映出诗人的孤独感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池篁覆丹谷,坟树绕清波”中,“池篁”指的是池塘中的杂草,这里用以形容景色之荒凉;“坟树”则是古墓旁长出的树木,象征着历史的沉重和时间的流逝。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情绪。“日照蓬阴转,风微野气和”表达了自然界中光线与气息的和谐,这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抹慰藉,也是对旅途中的某种安宁状态的描写。最后,“伤心不可去,回首怨如何”则是诗人在面对这荒废景象时所产生的情感波动——对于无法摆脱的心灵创伤,对于过去无法挽回的哀愁与不满。这里,“回首”意味着诗人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对往事的追忆和无奈。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中荒废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孤独与历史沉重等主题的情感表达。

刘希夷

40首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唐朝诗人。一名庭芝,汉族。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大唐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猜您喜欢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