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西
西
西
写景
地点
秋景
抒情
怀古
风土人情
田园
写水
咏物

赏析

此诗描绘了渡过淮河时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象,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首句“朝日出复阴”,描绘了清晨日出后又转为阴天的景象,预示着天气变化莫测。接着“广野风浩浩”一句,展现了辽阔田野上风势之大,给人以开阔之感。“淮源山万重,飞流下穹昊”两句,将淮河源头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山峦叠嶂,水流奔腾直下苍穹,气势磅礴。“渺然走沧溟,梁楚在襟抱”描绘了淮河水最终汇入大海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淮河流域的广阔与重要性,连接着梁楚两地。“汝颍交东环,穰邓控西道”两句,点明了淮河周边的重要地理位置,汝水、颍水交汇于东方,穰县、邓县则控制着西方的道路,显示出淮河在古代交通中的战略地位。“秋水欲归壑,凭渡马腹燥”描绘了秋天河水即将流入山谷的情景,同时通过“马腹燥”这一细节,表现了渡河时的干燥与紧张气氛。“挢首桐柏阴,展坐淮南草”两句,诗人站在桐柏山的高处,展开坐席于淮南的草地上,享受着自然的宁静与美好。“隧岸鸣蛩蛚,村檐挂梨枣”描绘了乡村的生动景象,昆虫在隧岸鸣叫,村檐下挂着成熟的梨枣,充满了田园生活的温馨与和谐。“风土近乡里,问语向耇老”表达了诗人对乡土文化的亲近感,与年长者交谈,了解当地的历史与习俗。“西成未为恶,苦被飞蝗恼”反映了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飞蝗的侵扰,给农民带来了困扰。“连材扑未尽,何以实万宝”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期待,希望连年的灾害能够得到控制,以实现丰收。“长啸招西风,害气一吹埽”最后两句,诗人通过长啸召唤西风,希望能够吹散灾害带来的阴霾,表达了一种积极面对困难、寻求解决之道的态度。整首诗通过对渡淮所见所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感染力的佳作。

姚鼐

741首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