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
山水写景
地域赞颂
鄱阳湖
离别送别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从南昌南行至鄱阳湖沿途的自然景观和风浪变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受。首句“南昌南去尽山溪”,开篇点明行程方向,南昌作为起点,向南延伸的路途上满是蜿蜒曲折的山溪,暗示了旅途的崎岖与自然的壮丽。接着,“白石清沙不见泥”一句,通过“白石”、“清沙”的描绘,凸显了山溪中水石相映的清澈与纯净,仿佛置身于一幅静谧而清新的山水画卷之中,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净化。然而,当行至鄱阳湖畔时,景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到鄱阳风浪黑”,这句诗以“风浪黑”三个字,生动地刻画了鄱阳湖的狂风巨浪,乌云密布,波涛汹涌,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动态美。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也暗示了旅途中的挑战与不确定性。最后一句“行人那更出江西”,则表达了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行人的无奈与退缩。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严酷,也暗含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力感,引人深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昌至鄱阳湖沿途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力量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姚鼐

741首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猜您喜欢

浣溪沙(其二十)赠前溪曹宪副之黔中
明·夏言
浮云逝水自纵横。白日青天老眼明。怜君万里独南征。雨过前溪添草色,花飞上苑自莺声。野翁无限惜春情。
长干曲
明末清初·王夫之
秦淮通北固,流月带潮来。郎今渡京口,日暮使人猜。
寄林叔大
明·贝琼
湖州别驾三年别,文采风流想见之。水晶宫里无传箭,浮玉山前多赋诗。海燕空归寻旧宅,具蚕未老卖新丝。金闺学士临池处,还与何人话昔时。
海昌从中散兄游硖石东西山及赞山而别兄独游黄湾诸山寺宠寄三诗因追述前游却寄
宋·葛胜仲
相从十日欢,预恐别泪滴。重谋访林壑,庶复延晷刻。好山尘一舍,何惜蜡两屐。东湖浸坤轴,浩荡鹍鹏击。方舟稳睡馀,帆已收硖石。东山号紫微,数殿耸金碧。我祖鍊金膏,井湫湛寒色。飙.....
寄冯朝泰
明·李德
金陵昔会面,一别杳无音。故国秋云合,大江春水深。宦情同契阔,老景各侵寻。纵有衡阳雁,何由写宿心。
齐天乐·行舟将发同人极道西溪茭芦庵之胜遂棹小舟往游夜载月而归
清·薛时雨
胜游都道西湖好,清溪别饶幽致。路曲如环,舟轻似弃,十里芦花无际。波光净洗。衬竹翠枫丹,自然明媚。渺渺伊人,溯洄宛在水中沚。名流一觞一咏,碧纱笼好句,游迹曾寄。学士词章,佛.....
赋得瓜步寒潮送董教授之扬州
明·吴实
君不见秦淮瓜步通扬子,潮去潮来几今古。薄暮西风海气寒,潮音半入淮边树。芳草矶头望转平,夕阳渡口带江城。几回贾客惊残梦,多少离人恨别情。广文官舍瓜洲渡,山水依依最深处。一铎.....
罢华原尉上座主尚书
唐·刘沧
自怜生计事悠悠,浩渺沧浪一钓舟。千里梦归清洛近,三年官罢杜陵秋。山连绝塞浑无色,水到平沙几处流。白露黄花岁时晚,不堪霜鬓镜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