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广
写景
地点
山水
秋景
夜景
寒景
滁州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仪真前往滁州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意境与情感。首句“醉点红镫碧树明”,以“醉”字开篇,暗示了诗人行走在夜色中,或许是在酒意朦胧中欣赏沿途景色。红镫点缀在碧绿的树丛间,既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映照出一片温馨而神秘的氛围。这里的“醉”并非实指饮酒之醉,而是心灵的沉浸与陶醉,是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内心世界的映射。次句“夜看亭阁广陵城”,将视线拉远,描绘了一幅夜晚广陵城中亭台楼阁的景象。广陵城,即现在的扬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城。夜幕下的亭阁,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这一句通过视觉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景色的向往与探索之心。第三句“醒来忽向苍山路”,转而描述诗人从梦境或醉意中苏醒,眼前展现的是苍茫的山路。这不仅是地理上的路径,也是诗人内心旅程的一部分,象征着从繁华到宁静,从梦境到现实的转变。这里的“苍山”不仅指自然景观,也暗含着一种深邃、古老的文化意蕴。最后一句“独听寒松曲涧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静谧的场景。在孤独的旅途中,诗人独自聆听寒风中松涛的低语和溪流的潺潺之声。这种声音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音符,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代表着孤独、思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通过这句诗,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世界探索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从醉意中的梦幻世界,到现实旅途中的孤独思考,再到与自然和谐共鸣的心境转变。它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与觉醒,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

姚鼐

741首
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十五年(1750)中江南乡试,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授庶吉士,三年后散馆改主事,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三十八年(1773)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旋归里,以授徒为生,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一生勤于文章,诗文双绝,书艺亦佳。著有《惜抱轩文集》16卷、《文后集》12卷、《惜抱轩诗集》10卷、《笔记》10卷、《尺牍》10卷、《九经说》19卷、《三传补注》3卷、《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辑成《古文辞类纂》75卷。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櫆,主张“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文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秋浦歌十七首(其六)
唐·李白
愁作秋浦客,强看秋浦花。山川如剡县,风日似长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