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
兴
三
十
九
首
(
其
二
十
七
)
天
一
即
生
水
,
语
性
何
洁
清
。
未
尝
使
人
贪
,
酌
之
失
廉
称
。
夷
齐
素
高
蹈
,
想
非
常
饮
冰
。
仁
鄙
成
自
取
,
处
默
先
内
明
。
抒情哲理
仁爱道德
自然山水
怀古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张镈的作品,收录在他的《杂兴三十九首》中。这是一首哲理性强的五言绝句,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展现了作者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对品德修养的寄寓。诗的开篇“天一即生水,语性何洁清”表达了水的纯净本性,它从天而来,不染尘埃,象征着人的高尚情操。紧接着,“未尝使人贪,酌之失廉称”指出水虽美好,但若过度享用便会导致人的贪婪丧失廉耻。这两句通过水的形态和作用,引出了人性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纯洁高尚,另一方面则是可能招致的贪欲。“夷齐素高蹈,想非常饮冰”中的“夷齐”指的是古代贤明的人物,他们的心性如同清晨的露水,纯净而不染尘埃。这里表达了作者对古人德性的崇敬,以及对清冷饮冰(象征坚守正道)这一行为的向往。最后,“仁鄙成自取,处默先内明”则进一步阐述了作者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认识。“仁鄙”指的是待人接物应有的宽厚和谦逊,“成自取”意味着这种品质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同时,“处默先内明”表达了一种在沉默中寻求内心光明的修养态度,强调了内省和静默对个人德性培育的重要性。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水这一自然元素,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品德。
张镃
1136首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