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景
山水
抒情
秋节
怀古
情感
思乡
离别
写水
赞美
洞庭湖
秋景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诗人易顺鼎的《下水船·洞庭晚泊,望团山》,描绘了洞庭湖秋日傍晚的景色,以及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总是愁人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暗示了他对秋天的敏感和哀愁。接着,“谁说湖天秋好”反问,引出对秋景的质疑,暗示美景背后隐藏着诗人心中的不快。“唤起诗心,水杨柳外残照”描绘了夕阳余晖洒在水边杨柳上的景象,虽然美丽,却也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但这种欲望似乎并未带来愉悦,反而加重了他的愁绪。“晚晴杪”点明时间,微弱的阳光穿透云层,映照出团山白庙的轮廓,远处的钟声因为空气中的霜露而显得模糊难闻。“布帆远,鹭影飞同缟”写帆船渐行渐远,白鹭的影子与天空融为一体,画面宁静而凄凉。诗人的心绪似乎随着船的远去而飘渺不定。“似带离魂飘未了”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离别之情的缠绵。“苔石横波,云根一半都老”描绘了湖面的苔藓和岸边的石头,以及云雾缭绕的山脚,这些景象都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落霞悄”以悄然隐退的晚霞为背景,增添了寂寥的气氛。最后,“几点摇红疏蓼,今夜侬来系棹”以几点红色的蓼花点缀在稀疏的芦苇中,暗示了诗人期待在此地过夜,仿佛想要借此留住片刻的安宁,结束漂泊的生活。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秋日景色,融入了诗人深深的愁绪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易顺鼎独特的诗歌风格。

易顺鼎

612首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