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日
同
人
邀
游
龙
门
寺
用
少
陵
蓝
田
崔
氏
庄
韵
(
其
六
)
湖
山
一
望
水
云
宽
,
暂
割
新
愁
接
旧
欢
。
狂
客
不
衫
还
不
履
,
奇
峰
如
笏
更
如
冠
。
乍
闻
鹫
岭
传
清
梵
,
直
上
龙
门
接
广
寒
。
归
去
来
兮
明
月
路
,
满
头
菊
影
笑
相
看
。
写景
秋节
抒情
佳节
菊花
名胜
山水
离别
秋日
湖山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感巧妙融合。首句“湖山一望水云宽”,开篇即展现出广阔的视野,水天一色,云雾缭绕,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阔,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开阔与豁达。接着,“暂割新愁接旧欢”一句,巧妙地将情感的转变融入景物之中,新愁与旧欢交替,表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情绪的起伏,既有对过往欢乐的怀念,也有对当下忧愁的暂时放下,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狂客不衫还不履,奇峰如笏更如冠”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诗人与奇峰的互动,狂放不羁的诗人仿佛与山峰融为一体,山峰以其独特的形态,既像笏板又似帽子,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峰的奇特与壮观,同时也映射出诗人个性的鲜明与独特。“乍闻鹫岭传清梵,直上龙门接广寒”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与自然的连接,鹫岭传来清雅的梵音,仿佛是自然界的和谐乐章,而龙门则连接着广寒宫,象征着诗人精神世界的高远与超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归去来兮明月路,满头菊影笑相看”两句,以明月为引,以菊花为伴,诗人似乎在月光下漫步,与自然和谐共处,满头的菊影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自我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别燮玄圃后重寄
元·虞集
郭西山路有寒梅,想见临行首重回。夜听雨声知水长,满船明月几时开?
晚秋过相国寺怀然上人
明·朱睦㮮
与君结静因,回首俱陈迹。缅忆山中游,岁景倏已夕。秋飙飒空林,淡月来寒石。兀坐亦何言,含情念畴昔。
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其二)
元·宇文公谅
小斋松雪对青山,波上閒鸥自往还。文采风流今不见,空馀粉墨落人间。
登北高峰一首
宋·周紫芝
鼓楫去故里,携孥客东吴。湖山森照耀,鱼鸟相嬉娱。举目见两高,欲上徒嗟吁。人言不可往,无路登云衢。尽力贾馀勇,遂复酬宿逋。白鸟入苍烟,灭没在太虚。晓日沸晹谷,万川纳归墟。海.....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