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日
饮
砂
山
莲
花
峰
寒
云
叠
叠
水
重
重
,
木
落
空
山
敛
瘦
容
。
九
品
莲
台
登
绝
顶
,
十
分
秋
色
到
高
峰
。
纪
游
已
入
幽
人
画
,
览
胜
还
寻
旧
日
踪
。
醉
插
茱
萸
归
忽
晚
,
前
川
月
满
露
华
浓
。
写景
秋节
地点
山
纪游
情感
咏物
菊花
怀古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砂山莲花峰的壮丽景色与诗人的情感体验。首句“寒云叠叠水重重”以叠叠寒云和层层流水起笔,营造出一种深秋的冷寂氛围,云水相接,层次分明,为全诗奠定了静谧而深远的基调。“木落空山敛瘦容”一句,通过“木落”、“空山”、“敛瘦容”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秋天树木凋零、山林空旷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之感,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生命的轮回。“九品莲台登绝顶,十分秋色到高峰”则将视角转向了莲花峰的高处,九品莲台象征着攀登的艰难与高度,而“十分秋色到高峰”则强调了站在高处所见之景的丰富与美丽,仿佛整个秋天的色彩都汇聚于此,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纪游已入幽人画,览胜还寻旧日踪”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与向往,他仿佛已经将自己的游历融入了山水画中,每一次的游览都是对过往美好记忆的追寻与回味。最后,“醉插茱萸归忽晚,前川月满露华浓”以诗人归途中的细节收尾,通过“醉插茱萸”这一动作,不仅体现了节日的氛围,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愉悦。而“前川月满露华浓”则以月光洒满河川、露珠晶莹的景象,再次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中秋
清·吴山
最爱寒光好处圆,今宵何事转凄然。两宫昔日繁华地,百代清秋水月天。凫雁不关离黍恨,湖山宁受后人怜。聊乘一叶中流放,风露依稀咽管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