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美
礼仪
描述
颂扬
抽象情感

赏析

这首诗是沈约的《禋雅》(其二),属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沈约是南梁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歌以清新典雅、结构严谨而著称。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通过对仪式和音乐的细腻描述,展现了古代祭礼的庄重与神圣。"盛乐斯举,协徵调宫。灵飨庆洽,祉积化融。" 这几句描绘的是祭祀开始时的壮观场面,“盛乐”指的是宏伟的音乐,而“协徵调宫”则是指不同的音阶和谐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灵飨庆洽”中的“灵飨”可能指的是神灵降临的美食,“祉积化融”则表达了人们对神灵恩惠的期待与感激。"八变有序,三献已终。坎牲瘗玉,酬德报功。" 这部分描述了祭礼的过程和结束,以及对神灵的供奉。“八变”可能指的是祭祀中的八种不同的仪式步骤,“三献”则是指祭品的三次奉献。"坎牲瘗玉"中“坎牲”可能是一种古代的祭礼工具或用品,而“酬德报功”则表达了人们对神灵恩惠的感激和回报。"振垂成吕,投壤生风。道无虚致,事由感通。" 这几句诗描绘的是祭祀后的一种精神状态。“振垂成吕”可能是指音乐的结束,而“投壤生风”则形容一种自然而然的和谐氛围。“道无虚致”表达了一种真诚不渝的态度,“事由感通”则强调了祭祀活动中人与神之间情感的交流。"于皇盛烈,比祚华嵩。" 最后两句诗歌颂扬的是皇家的伟大和祭礼的隆重。“于皇盛烈”可能是指皇家祭礼的盛大,而“比祚华嵩”则是将这种盛大与山脉相比较,形容其高大而不朽。沈约在这首诗中通过对细节的精细描写和对氛围的巧妙营造,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

沈约

273首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宋、齐、梁朝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沈约是齐、梁文坛的领袖,学问渊博,精通音律,与周颙等创四声八病之说,要求以平、上、去、入四声相互调节的方法应用于诗文,避免八病,这为当时韵文的创作开辟了新境界。其诗与王融诸人的诗皆注重声律、对仗,时号“永明体”,是从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著作有《宋书》、《沈隐侯集》辑本二卷。又曾著《四声谱》、《齐纪》等,已佚。汉族,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猜您喜欢

绍兴祀岳镇海渎四十三首(其二十一)奠玉币用《明安》
宋·郊庙朝会歌辞
练日有望,高灵来下。何以告诚,心惟物假。有篚斯实,有宝斯籍。于以奠之,神光烛夜。
瑞鹤仙·寿虞守三月初十
宋·欧阳光祖
得毛韩经学。振祖风,挺挺凌烟勋业。文章世为甲。果妙龄秀发,荐膺衡鹗。名登雁塔。访梅仙,种河阳桃李,从兹两绾铜符,多少吏民欢洽。庆惬。归来整顿,松竹笑傲,武夷溪壑。韶光恰匝.....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其五)寿和
唐·贺知章
惟以明发,有怀载殷。乐盈而反,礼顺其禋。立清以献,荐欲是亲。于穆不已,裒对斯臻。
郊庙歌辞·禅社首乐章(其六)福和
唐·贺知章
穆穆天子,告成岱宗。大裘如濡,执珽有颙。乐以平志,礼以和容。上帝临我,云胡肃邕。
绍兴朝会十三首·皇帝降坐用《乾安》
宋·郊庙朝会歌辞
帝坐荧煌,廷绅肃穆。对扬天休,各恭尔服。颂声洋洋,弥文郁郁。礼备乐成,永膺多福。
春秋战国门·又吟
唐·周昙
马毙厩人欲就刑,百年临尽一言生。赖逢贤相能匡救,仍免吾君播恶声。
郊庙歌辞·享太庙乐章·金奏
唐·不详
肃肃清庙,巍巍盛唐。配天立极,累圣重光。乐和管磬,礼备烝尝。永惟来格,降福无疆。
寄福州太守孙莘老龙图
宋·释道潜
公生自淮海,弱不游群儿。良哉白玉质,烱烱无磷缁。澡身以道德,馀弃为文词。端能处庠序,邈有孔孟姿。一朝擅高名,卓然动京师。馀辉耀天末,烨烨如斗箕。校雠芸阁中,精义无参差。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