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迹
碑
二
首
(
其
二
)
忆
自
燕
师
到
此
来
,
全
诛
十
族
令
人
哀
。
当
年
血
迹
今
犹
在
,
此
石
诚
为
有
幸
哉
。
战争
悼亡
咏史
赏析
这首诗名为《血迹碑二首(其二)》,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徐搢珊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对无辜生命的深切同情。“忆自燕师到此来”,开篇即点明了事件的背景,燕师指的是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这里的“此”则指向了历史上的某次重大屠杀事件发生地。诗人回忆起燕师到来时的情景,暗示了这场事件的残酷性。“全诛十族令人哀”,进一步揭示了事件的严重程度。在古代中国,十族之诛是一种极为严酷的刑罚,涉及亲属、门生、邻里等广泛关系,旨在彻底摧毁一个家族或群体。诗人以“令人哀”三字表达了对无辜生命被无情剥夺的深切悲痛和哀悼。“当年血迹今犹在”,将时间的跨度拉长,强调了历史的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这句话不仅指物理上的血迹,更象征着那段黑暗历史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此石诚为有幸哉”,最后一句以一种反讽的语气结束,看似对石碑的赞美,实则是对历史悲剧的无奈感慨。石碑见证了历史的残酷,却无法改变过去,只能作为警示,提醒后来者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历史责任的担当。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传达出对过往悲剧的哀思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猜您喜欢
夏夜与季平萧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
清·丘逢甲
大海惊涛似昔时,高台同听不胜悲。五年乡泪愁中制,半夜军声梦里驰。铁弩何时开越国?素车终古走灵胥。如闻鹿耳鲲身畔,毅魄三更哭义旗。
述怀一首
唐·杜甫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涕泪授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
咏史·毌丘俭
宋末元初·陈普
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奇功一夜归人手,空使文鸯待到明。
刘文成公祠
清·周龙藻
自昔生名世,经纶草昧长。真人起鱼服,志士应鹰扬。厄运纷蒙古,先声振建康。天心悬去就,人事决兴亡。尚忆参戎略,方期靖寇攘。为言偏龃龉,戮力竟披猖。乍叹宜孙败,兼悲察罕戕。鲸.....
饮马长城窟行
唐·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
薤露
魏晋·曹操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
杞梁墓
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赠辽左故人三首(其一)
明末清初·吴伟业
诏书切责罢三公,千里驱车向大东。曾募流移耕塞下,岂迁豪杰实关中?桑麻亭障行人断,松杏山河战骨空。此去累臣闻鬼哭,可无杯酒酹西风!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