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
使
怀
写景
山水
冬天的雪景
冬天的气象
赞美山
对生活的感受
赞叹风景的瑰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雪斗坑所见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复杂。首先,诗人以“山灵苦结轖”开篇,巧妙地将山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暗示山峰在未得到足够磨砺之前,内心的苦涩与压抑。接着,“忿郁难再甚,冁然始为喜”,表达了山峰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压抑后,终于释放出一种微妙的喜悦,这种转变体现了自然界中情绪的微妙变化。“松篁气凭石,改状不遵理”描绘了松树和竹子在岩石上生长的姿态,它们似乎在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规律,但又不完全受制于外在环境的约束,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与自由。接下来的“参错灌与乔,因厓乱悬委”,则进一步展示了植物在岩石间错综复杂的生长状态,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略致霏微风,蒙头泼凉水”描绘了轻柔的风和清凉的雨水,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为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也象征着心灵的洗涤与净化。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自己在自然中的宁静与超脱。“使我驰骤心,束入冻云底”则暗示了在自然的怀抱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束缚,而是融入了寒冷的云层之中,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选磴聊拄筇,深叶渐藏履”描述了诗人选择了一条山路,拄着竹杖前行,脚下的深叶掩盖了他的足迹,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融合。“青隙多樵声,飘忽不能指”则通过樵夫的声音,增添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最后,“有涧虽匪深,怀清保根始”强调了即使是一条看似不起眼的小溪,也能保持清澈的本质,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坚持。“东峡矜雄流,逝尘误千里”描绘了东边峡谷中雄伟的水流,以及它对过往尘世的超越,暗示了自然力量的宏伟与深远影响。“顿删险想平,亦令驰念止”表达了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的启示,即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挑战,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消除内心的焦虑与恐惧。“安得长毋还,餐松老埋此”则是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希望能在自然中长久地生活,如同餐食松树之果,最终归隐于此,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的融合,引导读者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姚燮

3925首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猜您喜欢

上竺次邃庵国老韵
明·明秀
半空楼阁倚崔嵬,海色霞光万里开。惊起头陀扫花去,传呼宰相看山来。旌幢晓日千峰拥,骑从春风叠嶂回。不向山僧留玉带,恐教猿鹤也疑猜。
侍家君诣洞霄宫道出天竺山纪兴
宋·李茂之
九里松阴路,三天竺国山。日蒸岩雾紫,花点石苔斑。溪尽寺方到,云深僧独还。吟行随杖履,踪迹出人间。
次韵雪中见寄
元末明初·叶颙
玄冥神人眼如水,剪绮裁云雨花雨。翩然骑却玉麒麟,东游弱水西瑶圃。手移泰华与祝融,削平岂假巨灵斧。似嫌尘世有高下,纷纷乱把琼琚补。梦里浑疑月满床,醒来但觉云封户。销金帐暖阿.....
太常簿刘明远山水
明·刘珝
奉常司幕吾宗裔,爱水爱山兼爱字。手持一幅鹅溪绢,或浓或淡烟云气。远看淡淡近看浓,暮山紫兮晓山红。一湾杨柳依稀外,无数人家杳霭中。平桥过去波涛恶,何处舟来无住著。空青万里炯.....
修胥山路
宋·方岳
两山壁立束微行,石齿参差半已倾。莫等危时扶使稳,但逢险处放教平。一毫以上诸人力,半月之间乐事成。安得坦夷三万里,家家门外是鹏程。
题蟫窟主人摩达山漫草二首(其一)
清末近现代初·许南英
避嚣谢人境,兀坐看山云。此中何所有?清气满乾坤。旦夕动天籁,缀响成佳文。持此问时众,独鹤立鸡群。
井陉道中山色甚佳前游未之奇也
清·戈涢
昔畏井陉道,乱石如猛虎。今爱井陉山,遥峰如静女。前岁与今岁,所历非有殊。今乃下心意,昔但忧驰驱。譬如读异书,聱牙初不免。既深遂忘疲,文奥义自显。紫翠非一状,烟峦逾千重。延.....
爱山
明·孙绪
幽人坐爱山光曙,家在深山更深处。绿阴碧水昼迟迟,时有閒云自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