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簿
使
抒情
写实
贫富对比
写权贵生活
民生问题
忧国忧民
讽刺

赏析

这首诗《走厮篇当枣下何纂纂》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走厮(仆役)的生活境遇,揭示了社会阶层间的巨大差异和人性的复杂。开篇描绘了走厮在古代艰苦的生活状态:穿着破旧的衣服,劳作在监狱的墙壁旁,脸上满是墨迹,清扫着杂草。这种形象鲜明地展现了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走厮今日的转变:乘坐简陋的车辆出入官府,享受着与官员平等的地位,甚至拥有了华丽的鞋子、高高的帽子,受到他人的尊敬。这反映了社会地位的急剧上升,以及权力带来的改变。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如“游蜂自为目,竦鸢自为肩”,形象地描绘了走厮地位提升后受到的瞩目和尊重。同时,也揭示了权力背后的复杂人性,如“狐鍊蛊媚工,虺窃张弛权”,暗示了权力背后可能存在的阴谋和不正当手段。进一步,诗人通过“明珰双姣童,抱觯趋玳筵”描绘了走厮子女的奢华生活,以及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然而,这种变化并非真正的公平,而是建立在剥削民众的基础上,“金钱民脂膏,田宅公家捐”,揭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公。最后,诗人以“黄雀不值庖,乃复同鹰鹯”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讽刺,指出即使地位提升,但本质并未改变,仍可能成为压迫者的工具。同时,诗人呼吁人们警惕权力的腐蚀作用,强调自我约束的重要性,“野烧无久炀,善自戢其奸”。整首诗通过对走厮生活境遇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阶层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权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价值。

姚燮

3925首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北仑区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红学、诗歌、书画。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等。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