鄜
延
凯
歌
(
其
三
)
马
尾
胡
琴
随
汉
车
,
曲
声
犹
自
怨
单
于
。
弯
弓
莫
射
云
中
雁
,
归
雁
如
今
不
寄
书
。
边塞
离别
情感
写鸟
写雁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括所作的《鄜延凯歌》之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塞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首句“马尾胡琴随汉车”,以马尾胡琴的悠扬旋律伴随着汉军的战车,营造出一种既古老又充满异域风情的战场氛围。胡琴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次句“曲声犹自怨单于”,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胡琴的哀怨之声与敌方首领单于联系起来,暗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悲凉和对和平的向往。这里的“怨”字,不仅指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暗含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唤。后两句“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强烈愿望。他劝告人们不要射杀天空中的大雁,因为如今的大雁已经不再能够传递书信,象征着战争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巧妙地隐喻了战争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破坏,以及人们对恢复往昔和谐生活的深切期盼。整首诗通过音乐、战争、自然景象等元素的交织,深刻反映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反思,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敏感洞察和人文关怀。
沈括
63首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随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宋神宗时参与熙宁变法,受王安石器重,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驻守边境,抵御西夏,后因永乐城之战牵连被贬。晚年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隐居梦溪园。绍圣二年(1095年),因病辞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汉族。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仁宗嘉佑进士,后任翰林学士。晚年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工程师、外交家
猜您喜欢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后雁字十九首(其七)
明末清初·王夫之
湘岸临潭帖,天山拓汉铭。为谁修楚史,自解注禽经。语雀羞刑牍,言鹦笑说铃。挥毫千里泻,腕脱不曾停。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东寺寒泉
明·王越
一曲清泉绕寺流,老怀应共此泉幽。吟乘雨气清诗骨,醉吸冰花涤酒愁。天巧凿开云窟冷,地灵分出海门秋。饮牛洗耳浑閒事,留与征人照白头。
送韦处士归省朔方
唐·赵嘏
映柳见行色,故山当落晖。青云知己殁,白首一身归。满袖萧关雨,连沙塞雁飞。到家翻有喜,借取老莱衣。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