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杪
归
陵
阳
别
业
五
首
(
其
三
)
学
剑
虽
无
术
,
吟
诗
似
有
魔
。
已
贫
甘
事
晚
,
临
老
爱
闲
多
。
鸡
犬
唯
随
鹿
,
儿
童
只
衣
蓑
。
时
因
寻
野
叟
,
狂
醉
复
狂
歌
。
抒情
惜时
田园
离别
狂放
译文
学习剑术虽不得法,吟诵诗歌却似着了魔。
已然贫穷甘愿做事不嫌晚,临近老年更偏爱清闲时光。
鸡犬都随着鹿群而行,儿童个个披着蓑衣。
时常因为寻访山野老翁,放肆大醉又放声高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晚年贫困但心境自在的生活状态。"学剑虽无术,吟诗似有魔"表明诗人虽然在剑术上没有高超的技巧,但在吟诵诗词方面却如同被诗意所吸引,表现出一种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天赋。接着“已贫甘事晚,临老爱闲多”则透露了诗人到了晚年虽然生活贫困,但对于这些平淡而简单的事情感到满足,并且更加珍惜和享受那些安静悠闲的时光。这种心态体现出一种超脱物质追求、达观人生的境界。“鸡犬唯随鹿,儿童只衣蓑”描绘了一种田园生活的情景,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即使是家畜也如同野生动物般自由自在,而孩子们则穿着简单的衣物嬉戏,这些都强化了诗中自然、纯朴的氛围。最后,“时因寻野叟,狂醉复狂歌”表达了诗人偶尔会去寻找那些隐居田园的老者,与他们一同沉浸在酒精和音乐之中,尽情享受生活。"狂醉复狂歌"则展现了一种对生活热爱与释放自我的态度。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约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个淡泊明志、乐于田园生活的诗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清贫和精神自由的向往。
许棠
155首
唐代诗人。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曾为江宁丞。后辞官,潦倒以终,为“咸通十哲”之一
猜您喜欢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巫山一段云(其三)
宋·柳永
清旦朝金母,斜阳醉玉龟。天风摇曳六铢衣。鹤背觉孤危。贪看海蟾狂戏。不道九关齐闭。相将何处寄良宵。还去访三茅。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