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写花
赞美
抒情
写景
季节
夏天
情感
思乡
赞美荷花

赏析

此诗《咏莲房》由明代诗人杨循吉所作,通过对莲房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首句“白露褪红衣”,以白露点染,红衣比喻莲瓣,生动描绘了莲的初开之态,透露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接下来“亭亭挺寒碧”则进一步刻画了莲的高洁形象,即使在寒冷中也依然挺拔,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污泥乍相辞,众果何敢敌”两句,通过对比莲与污泥的关系,以及与其他果实的比较,突出了莲的独特品质,即使生长于污浊之中,也能保持其纯洁与高贵。这种对比手法,既表现了莲的坚韧与纯净,也隐含了诗人对于世间事物的深刻思考。“倒持若覆杯,平放如架帻”运用形象的比喻,将莲房的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可以触摸到其轻盈与优雅。而“折茎脆连丝,啖实甘流液”则从物理特性和口感上,展现了莲的自然属性和食用价值,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其清甜的滋味。“味带湖波鲜,态含溪雨侧”两句,通过环境的映衬,进一步强化了莲的鲜活与灵动,仿佛置身于湖光山色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韵律与和谐。“蜂巢开户牖,蚕茧谢洴澼”以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作为参照,进一步丰富了莲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莲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倩兮笑靥多,骈尔钉头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莲房以情感和生命力,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谁知心独苦,却讶纹常襞”则表达了诗人对莲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虽然外表美丽,但内心却可能承受着不易察觉的苦楚,这既是对莲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樽前忆吴歌,老去伤国色”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历史与文化之中,通过回忆吴歌,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同时也对莲的美丽给予了高度评价。“何惭登鼎俎,自可利胸膈”则体现了莲的实用价值,无论是作为食材还是药材,都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能够滋养身心。最后,“载来马蹄圆,剜出鱼眼赤”通过具体的场景描述,展现了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强调了其广泛的用途和不可或缺的地位。“谪仙号犹存,濂溪爱非假”引用古代文人的赞誉,进一步提升了莲的形象,表达了对莲的崇高敬意。“奴视栗与梨,句赏主为客”通过对比,突出了莲的独特之处,即便是面对其他常见的水果,莲也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注意。“时新想南濠,土产誇东漷”则展示了莲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其广泛的分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水神怒擎拳,溪女采留迹”通过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元素,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感子遗瑶琼,深情在乡邑”则表达了诗人对莲的深深感激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综上所述,《咏莲房》不仅是一首对莲的赞美诗,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哲思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谜以及人性之善的深刻洞察。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