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在
海
上
见
会
稽
徐
僧
佣
所
作
《
九
老
》
诗
,
意
警
词
练
,
因
仿
为
之
,
并
限
其
韵
(
其
九
)
老
丐
历
劫
犹
存
老
病
身
,
频
年
沦
落
向
风
尘
。
一
筇
以
外
无
馀
物
,
半
菽
难
求
叹
彻
贫
。
笑
我
永
为
门
外
汉
,
问
谁
能
识
市
中
人
。
蹒
跚
托
钵
乡
村
路
,
黄
犬
狺
狺
慎
莫
嗔
。
抒情
写物
怀古
忧民
赞美
田园
离别
讴歌百姓生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多病的乞丐形象,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其生活的艰辛与孤独。诗人以“历劫犹存老病身”开篇,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与身体状况,暗示了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苦难。接着,“频年沦落向风尘”一句,进一步描述了这位老人多年漂泊、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充满了沧桑感。“一筇以外无馀物,半菽难求叹彻贫”两句,通过具体的物品描写(一根拐杖和难以获取的食物),生动地刻画出乞丐生活的贫困与艰难。这里不仅体现了物质上的匮乏,也暗含了精神上的孤苦与无奈。“笑我永为门外汉,问谁能识市中人”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冷漠与人情淡薄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无奈。最后一句“蹒跚托钵乡村路,黄犬狺狺慎莫嗔”,描绘了乞丐在乡间小路上蹒跚前行的场景,黄犬的吠声虽显得有些突兀,但实际是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暗示了周围环境的冷漠与不理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位乞丐生活境遇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以及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同情。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动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猜您喜欢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江行吊宋齐邱
宋·辛弃疾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古歌
汉·两汉乐府
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男儿在他乡,焉得不憔悴。
还都道中诗三首(其三)
南北朝·鲍照
久宦迷远川,川广每多惧。薄止闾边亭,关历险程路。霮䨴冥寓岫,濛昧江上雾。时凉籁争吹,流荐浪奔趣。恻焉增愁起,搔首东南顾。茫然荒野中,举目皆凛素。回风扬江泌,寒□栖动树。太.....
感松(其三)
宋·李光
每忆西湖九里松,眼明忽见紫髯翁。隐居庭院多栽种,为爱笙箫递晚风。
答赵壶石象山松下见怀原韵
清·李澄中
别后桃花几遍开,旧题石壁长莓苔。屋梁月落天南北,山路云深梦往来。幽洞尚留寻胜屐,故人多负出群材。须眉空向他乡老,好护新松待我回。
念奴娇·和姜白石
清·顾太清
湖亭依旧,记从吾游者,二三仙侣。今日莲花开已遍,翠盖团团无数。荷露烹茶,碧筒吸酒,又听萧萧雨。远山遮尽,片云应是催句。欲暮白鹭成行,避人沙渚,拍拍冲天去。争忍西风容易落,.....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