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乘
赞
十
首
(
其
三
)
法
性
本
来
常
寂
,
荡
荡
无
有
边
畔
。
安
心
取
舍
之
閒
,
被
他
二
境
回
换
。
敛
容
入
定
坐
禅
,
摄
境
安
心
觉
观
。
机
关
木
人
修
道
,
何
时
得
达
彼
岸
?
诸
法
本
空
无
著
,
境
似
浮
云
会
散
。
忽
悟
本
性
元
空
,
恰
似
热
病
得
汗
。
无
智
人
前
莫
说
,
打
你
色
身
星
散
。
哲理
咏物
励志
赏析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三)》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性、修行与解脱的主题。首先,诗中提到“法性本来常寂”,强调了佛法的本质在于内心的宁静与空性。接着,“荡荡无有边畔”描绘了这种寂静状态的广阔无垠,暗示着超越了世俗的界限,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状态。“安心取舍之閒,被他二境回换”则揭示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取舍之间摇摆不定,被外界的诱惑与束缚所影响。这反映了修行过程中对内心世界的挑战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表达了通过冥想与专注,人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绪,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清晰。这里强调了禅定作为修行方法的作用,以及它对于心灵净化与觉醒的价值。“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通过类比,将修行者比作行走在修行路上的木偶,暗示了修行之路的漫长与艰难,以及最终达到解脱彼岸的可能性。“诸法本空无著,境似浮云会散”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中的空性观念,即世间万物皆是虚幻不实的,如同变幻不定的云彩。这提醒人们不要被外在的物质世界所迷惑,而应追求内在的真理与永恒。“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形象地描述了顿悟的过程,如同热病患者出汗后感到轻松一样,当人们突然领悟到本性的空性时,心灵得到了释放与解脱。最后,“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告诫那些尚未真正理解佛法智慧的人,不要轻易谈论或误导他人,以免造成误解或伤害。同时,也暗示了修行的最终目标——超越物质与身体的束缚,达到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综上所述,《大乘赞十首(其三)》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与象征,深刻探讨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空性、禅定、解脱以及智慧的重要性,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与启示之旅。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念奴娇(其九)题席次文出猎图和梅村韵
明末清初·尤侗
是何年少,向长城饮马、沙场结客。台上呼鹰垆下醉,尚弄数行题墨。投笔归来,东山射虎,大羽犹能没。画图留取,黄云万里秋色。我亦蛮府参军,短衣长剑,喜逐将军猎。回首卢龙成旧梦,.....
挽朱方增联
清·彭邦畴
上苍有灵,遗腹定应昌厥后;大黄为厉,回头始悔自知医。
集字联
清·何绍基
指麾文府才思盛;冠冕人伦道德尊。
雷州雷祖庙联
清·徐琪
为一世振聩觉聋,蹈厉无前,鼓荡烟霾走精锐;愿四海祥风膏雨,威棱不露,弥纶天地养和平。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