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哲理
情感
友情
读书
劝世
讽世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法修行中的真与俗、理与事、悟与迷的辩证关系。诗中法师的形象,既在理论上高谈阔论,宣扬佛法的甘露妙法,但在实际行为上却未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心充满了对物质财富的贪恋,对世俗欲望的追求,这正是“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的写照。诗中运用了“真妄”、“凡夫”、“四众”、“南座北座”等佛教术语,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法师在高座上谈论佛法,看似教化众生,实则内心并未真正摆脱世俗的束缚,反而更加执着于外在的物质追求,这正是“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的深刻揭示。通过“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诗人描绘了一幅众多信徒围绕法师聆听教诲的场景,但这种表面的虔诚与内心的矛盾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出修行路上的普遍困境。“南座北座相争,四众为言为好”,则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在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分歧与冲突。最后,“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等句子,直指修行者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在追求解脱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内心的贪婪、嗔恚、愚痴(三毒)的挑战,以及在世俗与真理之间找到平衡的艰难。整首诗以寓言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佛法修行中的内在矛盾与外在挑战,以及在追求真理道路上的自我反省与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猜您喜欢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赠曾一轩
宋·文天祥
磨蝎之宫星见斗,簸之扬之箕有口。昌黎安身坡立命,谤毁平生无不有。我有斗度限所经,适然天尾来临丑。虽非终身事干涉,一年贝锦纷杂糅。吾家禄书成巨编,往往日者迷几先。惟有一轩曾.....
羽可舍人书来,寄示新刻诗文集并惠春兰,赋谢
清·刘绎
春意入新诗,言念层山麓。忽得山中书,清芬溢简牍。开缄见故人,情意遥相属。别久话弥长,缕缕盈篇幅。裒然大集富,迩来见新续。连宵正披吟,鲁鱼时碍目。重承善本贻,字字朗珠玉。想.....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
至日用张伯举韵
宋末元初·仇远
博士无毡卧冷斋,有朋喜自远方来。腊前一信春先到,陇首数枝梅已开。少忍年荒须辟谷,尚迟酒禁且衔杯。山中茅屋不归去,空想秋风暗绿苔。
幽居遣怀三首(其三)
宋·陆游
习气深知要扫除,时时褊忿独何欤。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世态讵堪闲处看,俗人自与我曹疏。作诗未必能传后,要是幽怀得小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