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乘
赞
十
首
(
其
十
)
悟
解
即
是
菩
提
,
了
本
无
有
阶
梯
。
堪
叹
凡
夫
伛
偻
,
八
十
不
能
跋
蹄
。
徒
劳
一
生
虚
过
,
不
觉
日
月
迁
移
。
向
上
看
他
师
口
,
恰
似
失
你
孩
儿
。
道
俗
峥
嵘
聚
集
,
终
日
听
他
死
语
。
不
观
己
身
无
常
,
心
行
贪
如
狼
虎
。
堪
嗟
二
乘
狭
劣
,
要
须
摧
伏
六
府
。
不
食
酒
肉
五
辛
,
邪
眼
看
他
饮
咀
。
更
有
邪
行
猖
狂
,
修
气
不
食
盐
醋
。
若
悟
上
乘
至
真
,
不
假
分
别
男
女
。
哲理
励志
情感
忧民
宗教哲理
赏析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修行的真谛与实践。首先,诗人提出“悟解即是菩提”,强调觉悟是通往解脱的唯一道路,无需外求阶梯,暗含着直指内心、自悟自得的修行理念。接着,“了本无有阶梯”进一步阐述了觉悟之路的直接性,反对依赖外在形式或教条的指导,提倡内在的觉醒和理解。“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通过对比凡夫的迟钝和老年人的无力,形象地表达了对追求外在功利和物质享受的讽刺,以及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则揭示了人们在世俗追求中往往忽视了生命的真正价值,未能珍惜时间,最终空留遗憾。“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你孩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师长的教导比作迷失的孩子,强调了正确的指引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自我探索和发现的必要性。“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批评了某些宗教活动表面热闹,实际上缺乏实质性的精神内涵,只是空洞的仪式和教条的灌输。“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提醒人们要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内心的贪婪,鼓励个体从自我观察和反省中寻求解脱。“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指出二乘(声闻乘和独觉乘)的修行者虽然已脱离轮回,但仍有局限,需要进一步破除内心的障碍。“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批判了过分拘泥于戒律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修炼。“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则警告了极端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修行方式,强调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净化和道德的提升。最后,“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表达了对更高层次修行境界的向往,认为真正的觉悟超越了性别、身份等世俗界限,体现了佛教中男女平等、众生皆可成佛的理念。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佛教修行的本质、方法和误区,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具有很高的哲学和道德价值。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短歌行
南北朝·张率
君子有酒,小人鼓缶。乃布长筵,式宴亲友。盛壮不留,容华易朽。如彼槁叶,有似过牖。往日莫淹,来期无久。秋风悴林,寒蝉鸣柳。悲自别深,欢田会厚。岂云不乐,与子同寿。我酒既盈,.....
待旦
宋·陆游
晨光残淡月,急点杀寒更。历历记孤梦,悠悠带宿酲。揽衣推枕起,乱发绕床行。叹息人间事,还随初日生。
西安雨中诸生出候因寄德洪汝中并示书院诸生
明·王守仁
几度西安道,江声暮雨时。机关鸥鸟破,踪迹水云疑。仗钺非吾事,传经愧尔师。天真石泉秀,新有鹿门期。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