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访
写景
地点
抒情
写山
情感
秋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昭明太子在钟山解讲时的场景,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境界与深邃的哲学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将解讲活动的庄严与宁静、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和谐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诏乐临东序,时驾出西园”,开篇即以宏大场面展现,昭明太子的解讲活动在庄严的仪式中展开,乐声悠扬,车马出行,预示着一场精神与智慧的盛宴即将开始。“虽穷理游盛,终为尘俗喧”,诗人在此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尽管解讲活动充满了智慧的光辉,但终究无法完全摆脱世俗的喧嚣,暗示了追求真理与理想状态的不易。“岂如弘七觉,扬鸾启四门”,诗人通过对比,赞美了弘七觉的觉悟与智慧,他能开启心灵之门,引领人们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夜气清箫管,晓阵烁郊原”,夜晚箫管之声清越,清晨的阵雨洒满郊野,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解讲活动的神秘色彩,也象征着知识与智慧如同清风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山风乱采眊,初晃丽文辕”,山风中,采眊(一种古代乐器)的声音与山景相映成趣,初升的阳光照耀着文车的车辕,展现出一种和谐与美丽的画面,寓意着知识与艺术的结合。“林开前骑骋,径曲羽旄屯”,林间道路蜿蜒,前有骏马驰骋,后有羽毛装饰的队伍驻足,描绘了一幅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象征着智慧与力量的并存。“烟壁浮青翠,石濑响飞奔”,烟雾缭绕的山壁呈现出青翠的颜色,溪水潺潺,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回舆下重阁,降道访真源”,解讲活动结束后,太子返回重阁,继续探寻真理的源头,体现了他对知识的不懈追求。“谈空匹泉涌,缀藻迈弦繁”,在交谈中,智慧如同泉水般涌流,文辞如同繁星般璀璨,展现了思想与语言的丰富与深邃。“轻生逢遇误,并作辈龙鹓”,诗人感慨于人生短暂,但能够遇到这样的解讲活动,如同与龙鹓(传说中的神鸟)为伍,是一种难得的幸运。“顾已同偏爵,何用挹衢樽”,最后,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然有幸参与,但与真正的智者相比,仍有所不及,表达了对更高层次智慧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解讲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昭明太子及其弟子们在追求真理与智慧过程中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刘孝仪

11首
南朝梁代文学家。名潜,以字行。刘孝绰弟。随同出镇益州,兼记室。后又随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阳。曾出使北魏。累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历任临海太守、豫章内史。后来侯景叛乱,州郡失陷。大宝元年(550)病逝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