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
庭
用
白
乐
天
韵
(
其
二
)
西
缈
东
峨
日
未
沉
,
洞
庭
山
水
更
幽
深
。
微
茫
雪
浪
疑
浮
玉
,
杳
霭
烟
霞
似
紫
金
。
坛
上
绿
毛
遗
灶
冷
,
橘
中
皓
首
采
芝
吟
。
桃
花
洞
口
年
年
发
,
自
是
寻
人
不
尽
心
。
写景
山水
咏物
怀古
抒情
桃花
洞庭湖
秋色
写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与神秘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洞庭山水的幽深、雪浪的微茫、烟霞的杳霭以及历史的痕迹一一展现。首句“西缈东峨日未沉”,描绘了日落时分,洞庭湖边的山峰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缥缈而高耸,还未完全沉入夜幕之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接着,“洞庭山水更幽深”一句,直接点明了洞庭湖的特色——山水的幽深,暗示了这里不仅自然景观独特,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微茫雪浪疑浮玉,杳霭烟霞似紫金”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雪浪比作浮玉,烟霞比作紫金,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水面上波光粼粼、烟雾缭绕的景象,既展现了湖水的动态美,又赋予了画面以丰富的色彩感。“坛上绿毛遗灶冷,橘中皓首采芝吟”则转向对历史遗迹的描写。绿毛遗灶可能是指古代祭祀或炼丹的遗址,暗示了洞庭湖畔曾有过人类活动的痕迹;橘中皓首采芝吟,则可能指的是古代隐士或仙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最后,“桃花洞口年年发,自是寻人不尽心”以桃花洞口的自然现象作为结尾,寓意着洞庭湖的美丽与神秘,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向往。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洞庭湖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感慨。
猜您喜欢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