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遇
十
首
(
其
五
)
虎
视
何
耽
耽
,
高
负
山
之
隅
。
所
性
嗜
食
人
,
安
择
贤
与
愚
。
牙
爪
非
不
利
,
积
恶
已
盈
辜
。
蒐
苗
殄
异
类
,
除
之
不
须
臾
。
虽
无
救
所
伤
,
报
复
快
万
夫
。
凶
顽
适
自
戕
,
天
网
孰
云
疏
。
动物
写景
抒情
哲理
咏物
情感
怀古
励志
此分:
赏析
这首诗名为《感遇十首(其五)》,由清代诗人戴亨所作。诗中以虎为喻,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首句“虎视何耽耽,高负山之隅”描绘了老虎在山巅处凝视的姿态,暗示着它潜在的威胁与力量。接着,“所性嗜食人,安择贤与愚”揭示了老虎的本性——嗜食人类,不论对象是贤者还是愚者,都一视同仁地猎杀,象征着人性中不可预知的恶行。“牙爪非不利,积恶已盈辜”进一步强调了老虎的凶猛与残忍,即便它的牙齿和爪子并不缺乏锋利,但其积累的恶行已经超出了道德的界限。这与人类社会中某些人的恶行形成对比,他们虽然手段可能并不比老虎更残忍,但其累积的罪恶同样触目惊心。“蒐苗殄异类,除之不须臾”表达了对恶行的清除态度,即一旦发现,就应立即采取行动,不容拖延。这不仅是对老虎的比喻,也是对社会中邪恶势力的警告,强调了正义与邪恶之间斗争的紧迫性。“虽无救所伤,报复快万夫”指出尽管无法挽回那些已经被伤害的人,但对恶行的打击能够带来普遍的快慰与正义感。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对于惩治恶行的渴望与正义感的共鸣。最后,“凶顽适自戕,天网孰云疏”总结了主题,指出那些凶残顽固之人最终会自取灭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句话不仅是对老虎的结局的预言,也是对所有试图逃避正义制裁者的警告,强调了最终正义必将得到伸张。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老虎这一形象,深刻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正义之间的冲突,以及对恶行的清除与惩罚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的追求,也蕴含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