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后
游
青
龙
寺
病
来
形
貌
秽
,
斋
沫
入
东
林
。
境
静
闻
神
远
,
身
羸
向
道
深
。
芭
蕉
高
自
折
,
荷
叶
大
先
沈
。
写景
地点
秋景
健康病愈
哲理
译文
病魔缠身使我容貌憔悴,我来到东林寺沐浴斋戒。
身处宁静环境感觉心灵升华,身体虚弱却更深入修行道路。
高大的芭蕉自行折断,大荷叶先沉入水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病愈之后,前往青龙寺进行散步的情景。"病来形貌秽"表达了因病而显得憔悴的模样,而"斋沫入东林"则是诗人走进寺庙林中的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境静闻神远"一句中,“境静”指的是环境的安静,“闻神远”则透露出诗人在寂静中感受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这里“神”并非宗教意义上的神,而是大自然中的神秘力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自然之力的崇敬与感悟。"身羸向道深"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的身体虽然虚弱,但精神却向着更深远的道理前进。这里“道”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的是佛教或道家的修炼之路,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自然界中的道路。接下来的"芭蕉高自折,荷叶大先沉"两句则是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诗人观察到长得过于茂盛的芭蕉树枝由于自身重量而自然倾倒,同样,大片的荷叶也因为雨水或露珠的积累而下沉,这些都是大自然中事物运动和变化的生动写照。整首诗通过对病后游览的一番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反映出了诗人在病愈后的精神状态,以及他对自然、生命与宇宙深层次哲理的思考。
李端
242首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猜您喜欢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句
唐·李嘉祐
巴峡猿声催客泪,铜梁山翠入江楼。千峰鸟路含梅雨,五月蝉声送麦秋。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