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广
山水
写景
怀古
抒情
惜时
赞美
地点
定水

赏析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戴良所作的《游定水》诗,描绘了作者在定水寺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佛法的深刻感悟。首联“常公开化地,源师讲经处。”点明了定水寺的历史渊源,这里曾是高僧讲经说法之地,暗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宗教氛围。颔联“人物有古今,山川无新故。”通过对比古今人物与永恒的山川,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恒久不变,流露出一种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永恒的感慨。颈联“橐驼既西峙,鸣鹳亦东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定水寺周围环境的壮丽景象,橐驼(骆驼)西立,鸣鹳(鹤)东飞,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尾联“清泉冽广沼,苍松夹永路。”进一步描绘了定水寺周边的自然景观,清澈的泉水、广阔的池沼、苍翠的松林,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中间部分“入寺结青莲,参方薰玉树。”写出了作者进入寺庙后的感受,仿佛置身于莲花与玉树之中,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修行的升华。“三足想后因,四禅感前悟。”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深入理解的追求,通过思考与实践,从三足鸟的传说中寻找因果关系,从四禅的境界中领悟佛法的真谛。最后,“此生真幻化,学道奈迟暮。”流露出对人生短暂与修行道路漫长的认识,感叹于生命的虚幻与修行的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坚定信仰与不懈追求。“感叹顾昔心,怅然起遐慕。”则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对佛法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哲理感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戴良

310首
又号云林。通经、史百家暨医、卜、释、老之说。初习举子业,寻弃去,学古文于黄、柳贯、吴莱。学诗于余阙。元顺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华,召之讲经史。旋授学正。不久逃去。顺帝授以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后避地吴中,依张士诚。见士诚将败,挈家泛海,抵登、莱。欲行归扩廓军,道梗,侨寓昌乐。元亡,南还,变姓名,隐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师,试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辞,忤旨。逾年自杀。良为诗风骨高秀,眷怀宗国,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灵山房集》

猜您喜欢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