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
族
侄
扩
之
通
州
吾
族
最
全
盛
,
家
声
诗
礼
传
。
自
遭
丧
乱
后
,
谁
能
事
陈
编
?
犹
子
苦
好
学
,
乡
闾
称
独
贤
。
文
采
珊
瑚
枝
,
照
映
《
棠
棣
》
篇
。
时
同
竹
林
会
,
啸
咏
相
周
旋
。
一
朝
携
酒
至
,
别
我
荒
城
边
。
问
渠
欲
何
之
,
言
将
适
通
川
。
通
川
渺
何
许
,
远
在
沧
海
壖
。
府
侯
朱
夫
子
,
招
我
开
讲
筵
。
老
怀
极
慰
喜
,
汝
去
毋
留
连
。
吹
墟
千
里
外
,
感
激
故
人
怜
。
修
程
尽
努
力
,
慎
勿
中
道
捐
。
蛟
龙
起
春
雷
,
雕
鹗
抟
秋
天
。
物
遇
各
有
时
,
立
功
须
盛
年
。
此
行
非
草
草
,
著
鞭
宜
尔
先
。
要
登
青
云
路
,
忠
义
尚
勉
旃
。
舟
发
梁
溪
水
,
帆
拂
狼
山
烟
。
骨
肉
重
相
思
,
两
地
心
悬
悬
。
长
江
浩
无
波
,
击
楫
秋
风
前
。
行
当
赋
清
句
,
怀
此
山
中
泉
。
离别
励志
写人
抒情
送别
赏析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华幼武所作的《送族侄扩之通州》,以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为主题,展现了家族间的深厚情感与对侄子未来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便点明了家族的繁盛与诗书传家的传统,随后转折至战乱之后家族成员难以继续传统学业的现状,引出侄子“苦好学”的形象,以及乡里对他的赞誉。通过“文采珊瑚枝”与《棠棣》篇的比喻,赞美侄子的才华横溢,如同珊瑚树般璀璨照人。接着,诗人描绘了侄子与友人的相聚场景,以及他即将离别前往通州的情景。通过“竹林会”、“啸咏”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文人雅集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对侄子才情的欣赏与不舍之情。诗中提到侄子将前往遥远的通州,并受到当地官员的邀请参与讲学。诗人在此表达了对侄子未来事业的期待与祝福,鼓励他珍惜机会,努力奋斗。同时,也提醒侄子在旅途中要谨慎小心,不要中途放弃。最后,诗人预祝侄子能够踏上成功之路,实现忠义之道,表达了对侄子未来的无限期许。诗中还提到了侄子离开后的离愁别绪,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如长江浩荡、秋风激扬等景象,寓意着侄子前程似锦,未来可期。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家族间深厚的亲情,也蕴含了对侄子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深切关怀与期望,是一首充满温情与激励的佳作。
华幼武
36首
以诗名于吴中。元末隐居不仕。有《黄杨集》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