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元
殿
厓
山
尚
说
慈
元
殿
,
死
事
多
传
杨
太
妃
。
势
力
尽
消
名
分
在
,
江
山
犹
是
主
人
非
。
伤
心
北
骑
腥
尘
满
,
回
首
西
山
日
色
微
。
一
自
沧
波
沈
玉
后
,
贞
风
人
叹
古
来
稀
。
地点
怀古
悼亡
战争
情感
母爱
历史咏史
赏析
这首诗名为《慈元殿》,由明代诗人张诩所作。诗中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国家兴衰的感慨。首联“厓山尚说慈元殿,死事多传杨太妃。”以历史上的重要地点——厓山和慈元殿为背景,提到了杨太妃的英勇事迹,暗示了历史的铭记与英雄的传说。颔联“势力尽消名分在,江山犹是主人非。”转折处,诗人感叹尽管昔日的权力与荣耀已成过往,但江山依旧,只是主人换了,寓意着政权更迭,国运兴衰。颈联“伤心北骑腥尘满,回首西山日色微。”进一步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无奈,北方的战马带起腥风血雨,西山的日光显得黯淡无光,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历史的沉重。尾联“一自沧波沈玉后,贞风人叹古来稀。”以“沈玉”比喻历史的沉沦与英雄的逝去,表达了对过去贞烈之士的怀念与对当今稀少的感慨,体现了对忠诚与勇气的向往与珍惜。整首诗通过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忠诚与勇气的呼唤,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张诩
389首
师事陈献章。成化二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丁忧后,隐居不仕,累荐不起。正德中召为南京通政司参议,谒孝陵而归。其学以自然为宗,求“忘己”、“无欲”,即心观妙,以揆圣人之用。有《白沙遗言纂要》、《南海杂咏》、《东所文集》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使东川·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行路难
清·冯班
自许直如绳,看君白如雪。一朝更变不似先,雾里看花云里月。梦中不悟君心异,言笑依依尚相悦。五更欲曙百鸟啼,玄鬓生丝泪成血。念君旧恩君岂知,万物荣衰各有时。君不见黄蜂阶下收残.....
哭雪湖四首(其三)
明·谢迁
西江桃李满门墙,香社归来鬓未霜。雅志可能随俗改,閒情祗为作诗忙。苦吟身与春光去,惇德门延世泽长。也欲招魂歌楚些,临风呜咽不成章。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