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寂

拼音
wàn lài jù jì
释义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万物发出的种种声响。
出处
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安静。
解析
“万籁俱寂”和“鸦雀无声”都含有“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的意思。但“万籁俱寂”一般形容广阔的自然环境;指“清静”;“鸦雀无声”一般用来形容公共场所或人群;指“安静”。
示例
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搭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邹韬奋《我的母亲》)
典故
唐代诗人常建,开元年间的进士。仕途并不得意,经常放浪山林、琴酒之间。他的诗用字精炼、风格清新,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如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就是。诗人在清晨太阳才刚照到树林的时候来到兴福寺。沿著竹林中蜿蜒的小径往幽静的后院走去,禅房就掩蔽在花木的深处。和煦的阳光透进树林里,耳里充斥著鸟儿悦耳的鸣叫声,清澈的潭水倒映出山的景色,让人心神渐渐地空明透澈,不被尘事困恼。此时只觉得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静了下来,只剩下佛寺里传来幽幽的钟磬声。后来“万籁俱寂”这句成语也许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万物无声,一片寂静。
故事
唐朝诗人常建中了进士后,仕途一直不得志,40岁才做县尉。他一生游览了许多山川名胜,写了不少田园诗,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赖此俱寂,但余钟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