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

拼音
jiē tán xiàng yì
释义
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
出处
汉・张衡《西京赋》:“街谈巷议,弹射臧否。”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民间的舆论。
示例
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典故
“街谈巷议”即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说议论,此语较早见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西京”指的是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西京赋〉即以长安为题材,描写京城气势万千的地理环境、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社会中各色人物的生活,也揭露了王公贵族的奢侈和腐败。提及辩士形象时,文中有段话:“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约略想见一群伶牙俐齿的辩士,就驻足在五陵街头,高谈阔论种种风流人物的兴衰起落,并褒贬品评其善恶得失。后来“街谈巷议”被用来指大街小巷中的谈说议论,而且一般用于指称民间的舆论,如: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序〉文中提到一句俗谚:“街谈巷议,倏有裨于王化。”就是说一般民间的舆论有助于君王的施政。
故事
东汉时期,统治阶级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他们霸占良田与民宅,搜刮民脂民膏。张衡写《西京赋》来讽谏东汉的统治阶级,其中讲到西汉丞相公孙贺的儿子贪污军饷,公孙贺则抓捕逃犯朱安世来为儿子顶罪,对此,人们街谈巷议纷纷批评与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