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
拼音
qiáng nǔ zhī mò
近义词
释义
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时;失去了攻击力。用强劲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尽头。比喻原本强大;可现在已衰竭无力了。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
用法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至于军阀,那是强弩之末了。(欧阳山《三家巷》二四)
典故
据《史记・卷一○八・韩长孺列传》载:在中国汉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时时侵扰边境,一直是朝廷最为担忧的强大外患。西汉武帝时,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议和,朝中大臣王恢因为曾多次在边境为官,深知匈奴的反复无常,所以反对议和,主张用兵。而当时朝中另一大臣韩安国却赞成议和,他认为汉朝军队若要讨伐匈奴,必须长途跋涉,一旦经过长距离的远征,无论是多么威武勇猛的军队,必定已是人困马乏。就像是从强弩射出的箭,一旦到射程尽头就毫无力道,连极为细薄的绢丝都无法穿透;也像是强劲的风势到结尾时,连一根羽毛都无法吹动。若以如此军力去对抗以逸待劳的匈奴,没有任何胜算。朝中其他大臣听了韩安国的一番论述,都纷纷附和,于是汉武帝便与匈奴结下了友好之盟。后来“强弩之末”这句成语,就从《史记》文中“彊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发挥效用。
故事
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扰西汉,大臣王恢认为匈奴人不守信义,只有把他们彻底打垮才能保证边境的安宁。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汉军已经是长途跋涉,千里远征就像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一样,汉武帝采纳他的意见同意匈奴的求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