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
拼音
yī sī bù gǒu
释义
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解析
“一丝不苟”和“一丝不乱”;都有“办事认真”。但“一丝不苟”偏重于“不苟”;有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一丝不乱”偏重于“不乱”;有布置或收拾得非常整齐;一点也不零乱的意思。
示例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一丝不苟的精神。
典故
“一丝不苟”的“苟”有轻率、随便的意思。所以“一丝不苟”是在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的意思。有许多和“不苟”组合而成的词语,如:“不苟言笑”、“不苟言谈”、“方正不苟”、“临财不苟”等等,都在指对事不轻忽、不随便。推究“不苟”一词,早就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是指对人民的十二种教化方法之一。古圣先王认为如果可以让人民在祭祀时能够养成恭敬的态度,对往者尊崇敬谨,则在面对在生的亲人时,一定“不苟”,意思即是不会轻率随便。为了强调语义,可在不苟前加上“一丝”,也就是“一点点都不马虎”的意思。“一丝不苟”这句成语,当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用来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故事
明朝时期,朝廷下令禁杀耕牛,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去拜访高要县汤奉知县,席间有老者送来50斤牛肉。汤奉问张静斋如何处置。张静斋要他把送牛肉的老者抓起来。如果上司知道这样办案一丝不苟,那么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