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
拼音
jí jí kě wēi
释义
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危险。
解析
“岌岌可危”和“奄奄一息”、“摇摇欲坠”;都有“万般危急”的意思。但“岌岌可危”常用来指局势危难紧急;多用于国运、政局、战局、局势等没有生命的东西;“奄奄一息”有时指生命垂危;有时也用来指大量生命的东西;但这是比拟的用法;“摇摇欲坠”可用来形容地位、制度等就要崩溃;也可形容人或其他东西就要坠落。
示例
这座建筑物年久失修,已经岌岌可危了。
典故
岌岌,是危险的样子,如《孟子・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便是形容天下的情势已经十分危急。管仲(?∼公元前644)字仲,春秋齐国颍上人。初事公子纠,后事齐桓公为相。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尊为“仲父”。相传他著有《管子》一书,内容包含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言论,无所不有。在〈小问〉篇中,桓公问管仲,想要压伏人民,应该如何做?管仲回答︰“身为一个国君,不应该想要胜服于民,因为胜民之道并非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压伏人民,那么只要用严刑峻法,人民自然就会被压伏了。但是这样只能让国家暂时安定,却无法维持长久。”因此管仲认为采胜民之道的结果,将是“危哉!君之国岌乎!”,造成国家的动荡不安,请桓公三思。」后来“岌岌可危”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非常危险。在《韩非子・忠孝》中,则引作“当是时也,危哉,天下岌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