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前茅

拼音
míng liè qián máo
释义
名:名次;前茅:春秋时楚国用茅草做报警用的旌旗;行军时拿着走在队伍的前面;作为报警的信号;故称“前茅”。比喻名次挂在前面。多指考试或竞赛等。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析
“名列前茅”与“首屈一指”有别:“名列前茅”指排在前列;但未必是第一名;“首屈一指”则指第一名、第一位。
示例
去年弟在京师,听说二公子中了秀才,且名列前茅,颇为学台赏识,实在可贺可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七章)
典故
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代,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fǔ)于是打算班师回朝。上军主将士会支持荀林父的决定,因为他认为现在的楚国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周全,根本无法与之为敌。在分析到楚国军力时,他曾说道:“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意思是:楚国军队纪律严明,行军之时,右军紧随在主将车辕旁备战,左军负责割草以备休息用,前军的哨兵侦察敌情极为慎重,中军依情报制定谋略,后军则十分精良,整个部队实力雄厚,难与抗衡。士会话中的“前茅”,指的便是行军时置于最前方,负责侦察敌情的哨兵。古代作战时,前锋部队是以旄旌或茅草作为识别标志,一旦侦察到敌方位置,就举之而告知后方军队加强戒备,故以“前茅”称此负责侦察的前军。后来“前茅”引申有排名在前的意思,而“名列前茅”则可用来比喻成绩优异,名次排在前面。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派大将荀林父做统率援助郑国,还没到黄河边,郑国就投降了楚国,他们执行楚国的好法典,楚军分右、左、前、中、后五军,由前军拿着茅草当旌旗开路。中军辅佐先不听荀林父的指挥而攻楚,结果大败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