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心积虑

拼音
chǔ xīn jī lǜ
反义词
释义
处心:存心;积虑:图谋了很长时间。指存心很久;费尽心机。也指千方百计地谋算。
出处
春秋・穀梁子《穀梁传・隐公元年》:“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用法
联合式;作状语;含贬义,指费尽心思做坏事。
解析
“处心积虑”和“挖空心思”都有绞尽脑汁、“费尽心思”的意思。但“处心积虑”强调“蓄谋已久”;而“挖空心思”则强调“花尽心思”。
示例
如此者处心积虑,已非一日。(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六回)
典故
《春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段史料是记载春秋时期,郑伯即位,把都城超过国土三分之一的京地封给其弟共叔段,又放任段占领西鄙和北鄙,到后来段企图谋反,想强夺王位,母亲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郑伯知道后立刻派兵攻打,在鄢这个地方打败段,段逃到共国。《谷梁传》针对这个事件评论道: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有失为人兄长;但是直接称公子共叔段为“段”,则是贬低他,因为他已经失去作为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礼节。相较下,《春秋》经文褒贬之义,鄙视段的程度超过郑伯。至于对庄公的非议,则在于他“处心积虑”地去实践把段杀掉的心愿。这是说身为兄长的庄公,故意放纵段的罪行,等他酿成大祸后再赶尽杀绝。“处心积虑”这句成语就从《谷梁传》原文摘出,用来形容千方百虑,蓄意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