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尽

拼音
jiāng láng cái jìn
释义
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才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1回:“如今弄了这个,还不知可能敷衍交卷。我被你闹的真是江郎才尽了。”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不,他不能和菊子散伙。散了伙,他必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或者还落个江郎才尽,连诗也写不出了。(老舍《四世同堂》五十五)
典故
“江郎才尽”这句成语出自于南朝梁大诗人江淹的故事。江淹虽然从小家境贫寒,却极为好学,年少时就能写出很好的诗和文章,在文坛上享有盛名,大家都称他为“江郎”。但到了晚年的时候,江淹在文学上的表现大不如前,文笔变得平淡乏味,毫无特色。传说在他辞退宣城郡守后,有一夜在冶亭独睡时,梦见一个美男子,自称是东晋时的著名文人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枝笔放在你那儿已经很多年,现在应该还给我了。”江淹伸手到怀里一探,果然找到一枝五色的彩笔,他便将这枝笔交还郭璞。从此以后,江淹便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好的诗句。当时大家便都传言“江淹才尽”,也就是说江淹的文才已经用尽了。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江郎才尽”,用来比喻文人的才思枯竭,无法再创佳句。出现“江郎才尽”的书证如清・梁章巨《浪迹丛谈・卷一・刘芙初编修》:“芙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
故事
南朝梁时文学家江淹年轻时刻苦读书,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官至光禄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大不如以前了,诗也平淡无奇了,偶尔灵感一来,写出的东西也一无可取。据说他在梦中丢失了五色笔,从此就文思枯竭,才能丧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