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约而同

拼音
bù yuē ér tóng
释义
约:约定;同:相同。事先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用法
紧缩式;作状语;指行动、动作相同。
解析
见“不谋而合”。
示例
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典故
据《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载,汉武帝时,朝中两位大臣严安和徐乐上书,文中对秦朝的灭亡有所评论。他们认为秦始皇在取得政权后,不但没有体恤民情,予民休息,反而好大喜功,不断发动战争,造成社会更加不安定,赋税更加的沉重,民不聊生,尸骨遍地。于是在秦始皇死后,天下群雄并起,纷纷领兵抗秦。而这些豪杰之士其实原只是一般的平凡百姓,非王公贵族之后,没有任何权势,也没有精良武器,这些人之所以“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是因为秦的苛政使民心思变,叛军的胜利完全是时势所趋。此处“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指没有事先商量就一起行动,没有事先约定就一起会合,后来“不约而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彼此并未事先约定,而意见或行为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