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口结舌

拼音
zhāng kǒu jié shé
释义
结舌:舌头像打了结;不能说话。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由于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公子被他问得张口结舌,面红过耳。”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解析
“张口结舌”与“哑口无言”有别:“张口结舌”侧重于形容紧张;“哑口无言”侧重于形容不作声。
示例
凶手感到这声音象是一个铁棒击打在他的头上,他转头一看,大惊失措,张口结舌。(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典故
“张口结舌”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恐惧慌张,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在《庄子》的〈秋水〉篇中有记载一段战国时名家公孙龙和魏国公子魏牟的对谈:公孙龙认为自己最通达事理,博闻善辩,胜过所有口才好、学识高的人。但当他听到庄子的言论却觉得困惑,无法理解,于是问魏牟是否是因为自己的学识不足?魏牟认为公孙龙就像井底之蛙,见识浅薄,眼界狭小。这样以管窥天、以锥指地是无法通晓庄子言论的玄妙之处,要他别再试图理解,免得就像邯郸学步,非但没有学成,反而将自己原有的学问失去了。公孙龙听了魏牟的话后,“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意思是说嘴巴张开而合不拢,舌头举起却放不下,也就是张口结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典源又见《庄子・天运》。内容叙述孔子与老子讨论“仁义”,孔子听了老子博大的见解后,“口张而不能嗋”(嗋,音xié,合、闭。)意思是说嘴巴张开闭不起来,不知如何回答。后来“张口结舌”这句成语就从庄子“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口张而不能嗋”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恐惧慌张,或理屈说不出话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