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难而退
拼音
zhī nán ér tuì
释义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解析
“知难而退”与“畏葸不前”有别:“知难而退”侧重于形容退却:“畏葸不前”侧重于形容害怕。
示例
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邹韬奋《经历 新饭碗问题》)
典故
“知难而退”原是古代兵书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作战时应随机应变,遇形势不利就先行退兵。在《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及《左传・宣公十二年》中都引录了这个术语。春秋时代,晋、楚为最两个最大的国家,彼此都无不想击败对方以争夺霸权,常藉其他小国之名向对方开战。根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载,楚成王出兵包围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文公于是准备向楚国开战。楚成王得知这个消息,便立刻命令军队撤离,他说:“千万不要和晋国军队交战!晋文公重耳登基前在外流亡十九年,尝尽各种艰难险阻,也详知民情。而今上天赐予天命,我们怎么能以人力违逆天意呢?《军志》里说:『如果对方是适当的人选,就应该退兵。』又说:『知道形势不利就应先行退却。』又说:『不要与有德者为敌。』这三者都针对晋国来说的啊!”楚成王话中的“知难而退”,即是引自兵书《军志》。另外,典源又见《左传・宣公十二年》,内容则是表述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兵援郑,但晋军抵达前郑国就已投降,晋军统帅荀林父(fǔ)于是打算班师回朝。当时,中军副将先縠(hú)不同意,主张追击楚军,上军主将士会劝他说:“一个国家若是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章、礼仪都具备,那就不应与他为敌。楚国现在正是这样,我们如何能与他为敌?何况,看到有可乘之机就前进,看到形势不利就先退却,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会的这番话,其中也用到“知难而退”一语,在《左传》的这两个篇章里,此语所表述的都是一种战略运用。后来“知难而退”则被用来泛指行事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或应伺机退却。
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