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诚服

拼音
xīn yuè chéng fú
释义
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诚地服气或服从。悦:愉快;诚:真心。
出处
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解析
“心悦诚服”和“五体投地”;都可以形容非常佩服。但“五体投地”是用来形容这种动作的;强调佩服的程度深;有时带有诙谐和讽刺的意味;“心悦诚服”则含有“乐意”的意思;强调真心真意;不虚假。
示例
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典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创“性善”之说,后世尊称为“亚圣”。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义,轻功利。在《孟子・公孙丑上》载有:孟子认为,假借仁的名义而用武,这叫做“霸”;要完成霸业,必须有大国作基础。用美德来推行仁政,这叫做“王”;要完成王业,不必等到国家强大。因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汤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来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从心里服从,只是因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义使人服从,那些归顺的人是内心里感到喜悦而且诚意归服,就像孔子的众多学生信服孔子那样。后来“心悦诚服”这句成语,就孟子话中“中心悦而诚服也”演变而出,用来指诚心诚意地归服。
故事
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