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及池鱼
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释义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出处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示例
张爱玲《色,戒》:“大概也是叫她安心的话,不会乱枪之下殃及池鱼。”
典故
春秋时,宋国的司马桓魋曾受到景公的宠信,权倾一时,家财万贯,还拥有一颗珍贵的宝珠。后来他因犯罪逃亡国外,景公想要那颗宝珠,便派人去问他宝珠的下落,桓魋随口答说:“我丢到池子里了。”众人便将池水排尽找那颗珠子,但却一无所获,且因为没有水,池子里的鱼都干死了。宋景公为了要找宝珠,排光池水,使池里的鱼受到无辜牵连。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殃及池鱼”,比喻无故受到牵累。另外,汉朝应劭的《风俗通义》里,也有记载“殃及池鱼”的不同故事。他写到“城门失火,祸及池中鱼”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一个看守城门的人,姓池名鱼,城门失火时上前扑救,结果被烧死。但有一本《百家书》里却是记载:“宋国的城门失火,众人舀池子里的水救火,池水因而干枯了,里面的鱼都露了出来,就被大家抓去吃。”也说明了池鱼因城门失火而受到无辜牵连。
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的一城门发生火灾,火借着风势越烧越旺,城里的居民纷纷到护城河去取水灭火,大火被扑灭了,但护城河的河水也被舀干了,河里的鱼再也没法生存下去,全部被干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