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得益彰

拼音
xiāng dé yì zhāng
释义
益:更加;彰:明显。指两个人或两件事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出处
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解析
“相得益彰”和“相映成趣”;都含有“放在一起;相互衬托;都显得更好”的意思;但“相得益彰”为“更加美好”;更显示其优点;“相映成趣”强调“更有情趣”。
示例
由于它的内容太卓越了,朴拙的形式并不造成不良影响;相反的,却使它们相得益彰。(秦牧《茅台 花雕瓶子》)
典故
“相得益彰”原作“相得益章”。“彰”,明显、彰显的意思,“相得益彰”是指彼此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汉书・卷六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王褒》中收录王褒的一篇文章〈圣主得贤臣颂〉。内容主要在述说圣主和贤臣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贤才是国家的工具,官员如果是贤能的人才,则不需任何的改革更张,功德自然就会普及全国。工具锐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却很好。相同的道理,圣人和君子,正是圣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须认真寻找贤德之人,才能够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属的也是如此,贤能的人一旦遇到圣明的君主,谋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规谏的言词受到重视,忠君之心能够彰显,得以担任官职且施展抱负。所以天下太平,君主圣明,贤能的人才自然聚集,众人心神聚合,会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励、配合,更能显现出各自的长处。“相得益彰”这句成语就出自此处,指互相配合、映衬,更能显出各自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