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然起敬

拼音
sù rán qǐ jìng
释义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弟子中或有惰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暢,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衍举眼观看仲连,神清骨爽,飘飘乎有神仙之度,不觉肃然起敬。(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回)
典故
“肃然起敬”典源作“肃然增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中有一则记事: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讲学,当时他虽已老迈,依然讲论不辍。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说道:“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说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余晖,已经不久人世,但弟子们就像初升的朝阳,光热与时俱增,希望弟子们能够把握青春年少,及时努力。慧远说完后,就拿起佛经,继续登座说法。那些高材生看慧远虽老,却仍卖力讲论,就非常庄严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后来“肃然起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