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色俱厉
拼音
shēng sè jù lì
反义词
释义
俱:全;都。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
出处
《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何以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的语气。
解析
“声色俱厉”和“正颜厉色”;都有“语言态度严厉”的意思;但“声色俱厉”偏重在态度凶;“正颜厉色”偏重指表情严肃。
示例
达夫更决绝地说了一句,“不停办我是不寄稿的!”说得有点声色俱厉的程度。(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典故
“声色俱厉”一语,普遍出现在晋和六朝的文献,例如裴启《语林》、刘义庆《世说新语》、《晋书・卷六・明帝纪》等。在较早的《语林》中提到一段故事: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用尽了华美的东西来装饰车马服饰。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经常帮助王恺,给他一些珍宝。有一次,晋武帝把一枝高二尺左右的珊瑚赏赐给王恺,这珊瑚树枝条茂盛,世上很少有能与它媲美的。王恺把它拿给石崇看。石崇用铁如意敲它,随手就打碎了。王恺非常惋惜,声音脸色都非常严厉。石崇说:“不值得遗憾。”就叫手下把自己的珊瑚拿来,高达三尺、四尺,光彩夺目,总共有六十多枚。王恺看了神情显得迷惘,一付若有所失的样子。后来“声色俱厉”演变为成语,被用来指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故事
唐朝翰林学士韦绶的儿子韦温在父亲死后出来做官,但他始终牢记父亲的遗训不能当翰林学士。唐文宗非常赏识韦温的才干,决定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但韦温拒不接受。唐文宗声色俱厉去问他为什么,他只好承认是父命难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