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抒情
宫怨
怀古
忧民
写山
城市
情绪表达

译文

听说圣上的命令要送往长安
又有谁会想到我这个流放的人滞留在洛阳

赏析

此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囹圄之中的感慨与思念。开篇即点出“传闻圣旨向秦京”,表明皇帝的车驾将至长安,秦京乃古称,指唐代都城长安。这一句既是时间背景的设定,也为下文的情感展开埋下伏笔。紧接着,“谁念羁囚滞洛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无助与哀伤。羁囚指被囚禁的人,滞洛城则是形容自己被困在洛阳的牢狱之中。这里“谁念”二字,充满了自怜和悲凉,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助。第三句“扈从由来是方朔”,诗人以古代名臣方朔自比,表达自己也有为国家效力的雄心壮志。扈从指的是辅佐君主的官职,而方朔则是一位西汉时期的忠诚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末句“为申冤气在长平”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欲为国申冤、雪恨的决心。申冤即指纠正不公之事,雪洗冤屈,而“冤气”则寓意于积怨与不满。长平此处或许非具体地名,更多应理解为广阔而深远的情感空间。总体来说,此诗通过对比皇帝驾幸长安的喜悦与个人囚禁之苦,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国家忠诚的执着。语言简洁,情感强烈,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及其深沉的情感。

沈佺期

154首
沈佺期(约656—约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安阳市内黄县)人,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沈宋”。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唐代诗人。与宋之问齐名,称“ 沈宋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

猜您喜欢

过青阳齐丘旧隐(其二)
宋·周南
利尽渔民五季年,谁蠲丁口亩输钱。不将公量收家邑,漫把徵贤改应天。
同邓博罗登鸡鸣山时汝德司成同登
明·邹元标
鸡鸣楼阁倚层霄,我辈同登未寂寥。曾向罗浮专五岭,今从白下忆诸朝。钟山云气当窗袅,册府莺声傍柳娇。不禁乡思春烂漫,紫荆花下听鸣韶。
次圭父游将军岩韵二首(其二)
宋·朱熹
陈迹真成俯仰间,回头犹认碧巑岏。更烦地主殷勤意,得尽云山表里观。景晏共愁归路远,年侵独负酒杯宽。明朝觅句酬珠玉,剩喜诗情却未阑。
申阳感事
清·沈棻
荒城已分一枝安,何意还驱征马看。本是盛朝新制节,犹传宪府旧旌干。停杯客里知谁问,行路人间觉更难。多少巢由车下拜,青衫几湿不堪弹。
久居京师感怀诗
唐·费冠卿
茕独不为苦,求名始辛酸。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九月风到面,羞汗成冰片。求名俟公道,名与公道远。力尽得一名,他喜我且轻。家书十年绝,归去知谁荣。马嘶渭桥柳,特地起秋声。
采药大布山诗
南北朝·吴均
我本北山北,缘涧彩山麻。九茎日反照,三叶长生花。可用蠲忧疾,聊持驻景斜。景斜不可驻,年来果如驱。安得昆仑山,偃蹇三珠树。三珠始结荄,绛叶凌朱台。玉壶白凤肺,金鼎青龙胎。韩.....
孟徵以粤秀山无咎室诗见示次韵(其二)
清·丘逢甲
楼台高占好林峦,曾写春愁此倚栏。云物与时同变换,文章有泪下孤寒。百年人事悲丝染,四海风尘把剑看。休被故山猿鹤笑,罗浮归访葛洪丹。
平夷驿侯林郡丞不至予出都日郡丞赋诗一章且解所衣貂领赠之约予千滇关相待久不见至怅然留题于壁
明·陈克侯
万峰遥落暮云低,一醉都门忆解携。大陆沙惊鸿并起,长亭路晚马偏嘶。林风送暖回吹律,山雪收寒避赠绨。共有探奇金碧约,轩车何事不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