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次
韵
怀
古
或
疑
屈
原
曹
娥
死
非
正
命
是
不
知
杀
身
成
仁
者
也
并
为
发
之
葵
榴
入
眼
明
,
得
酒
慰
衰
齿
。
胡
为
浪
自
悲
,
怀
古
泪
纷
委
。
湘
江
沈
忠
臣
,
越
江
沈
孝
子
。
沈
骨
不
沈
名
,
清
风
两
江
水
。
或
云
非
正
命
,
是
昧
舍
生
理
。
归
全
岂
发
肤
,
所
惧
本
心
毁
。
哭
父
天
为
惊
,
忧
君
国
将
燬
。
于
焉
偷
吾
生
,
何
以
立
戴
履
。
脩
短
在
百
年
,
芳
秽
垂
千
纪
。
之
人
死
犹
生
,
滔
滔
真
死
矣
。
端午节怀古
悼亡
情感表达
哲理思考
赞美古风
写景抒情
译文
看到葵榴花开放,明亮的色彩映入眼帘,有美酒可以慰藉我衰老的牙齿。
为什么我要无谓地悲伤呢?怀古之情让我泪流满面。
湘江有沉入江中的忠臣,越江有沉入江中的孝子。
他们的尸骨沉在江底,但他们的名声和清风却留在了两条江水中。
有人说他们的死不是正当的命运,这是违背了生命的真谛。
他们的死亡并不是因为身体发肤的损害,而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哭泣父亲的悲痛会让上天震惊,担忧国家的灾难将至。
在这种境遇中我该如何生活,如何站立行走?
生命的短暂只有百年,但美好的名声和恶名可以流传千年。
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仍然活着,他们的精神永远存在;而那些只是表面上活着的人,其实已经真正地死了。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景熙的《端午次韵怀古或疑屈原曹娥死非正命是不知杀身成仁者也并为发之》。诗中,诗人通过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如屈原和曹娥的怀念,以及对他们牺牲自我以成仁义的深深敬仰。"葵榴入眼明,得酒慰衰齿"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景象,借酒消愁,暗寓诗人内心的感慨。接着,诗人提到湘江与越江中的忠臣孝子,暗示屈原和曹娥的高尚品质。他认为他们的死并非寻常的命运安排,而是出于对国家和道德的坚守。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英雄不会因为肉体的毁灭而失去名声,他们的精神如同清风般长存于江水之中。他质疑那些怀疑他们死因的人,认为他们是不知生死大义的人。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己在乱世中苟且偷生的无奈,同时质问自己如何能保持忠诚和责任。最后,诗人感慨人生短暂,但英名和事迹却能流传千年,而那些真正为正义而死的人,其精神永垂不朽,相比之下,那些看似活着实则行尸走肉的人,才是真正的死去。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又有对现实的忧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道德思考。
林景熙
312首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猜您喜欢
孟夫子生生亭赋
唐·卢仝
玉川子沿孟冬之寒流兮,辍棹上登生生亭。夫子何之兮,面逐云没兮南行。百川注海而心不写兮,落日千里凝寒精。予日衰期人生之世斯已矣,爰为今日犹犹岐路之心生。悲夫!南国风涛,鱼龙.....
摸鱼儿·过天香楼,忆同崔格卿旧游,感而赋此
清·张惠言
镇三年、看花一度,人生几回朝暮。欢情容易愁中过,偏是愁人记取。花深处,是往日、分红瞥翠曾游路。旧时鸥鹭。若问我凄凉,酒徒一散,寂寞委黄土。百年事,休说重来非故,当时感慨何.....
后三日再赋
宋·陈与义
天生瘿木不须栽,说与儿童是酒杯。落日留霞知我醉,长风吹月送诗来。一官扰扰身增病,万事悠悠首独回。不奈长安小车得,睡乡深处作奔雷。
寄见首座
宋·释善珍
借得茆斋傍涧泉,新年乐事胜常年。诗逢得意犹藏稿,琴畏知音自断弦。鲸浪粘天思渡海,狼烽照夜忆游边。崄途试尽身犹在,来共看云听雨眠。
题汪水云诗卷
宋·赵焱
山城拄笏意如何,孤鹤东来态度殊。天上阳春归阆苑,人间贵客在仙都。当年化蝶非真梦,今日骑鲸即故吾。莫操钱塘怀古曲,遗黎有泪洒江湖。
天梅以和巢南西泠吊秋诗见示即次其韵并寄秋社诸子四首选一
清末近现代初·柳亚子
热血胸中吹不凉,年年忍见柳丝长。华泾亦有邹容墓,一样秋坟吊夕阳。
题酒家
唐·韦庄
酒绿花红客爱诗,落花春岸酒家旗。寻思避世为逋客,不醉长醒也是痴。
拟古诗二十首(其二十)拟明月何皎皎
清·爱新觉罗·弘历
何来明月光,照入纱窗碧。盈手馀清辉,印心远尘迹。人生境遇殊,鲜不为物役。欢聚尚多戚,而况行迈客。惆怅感驹驰,踌躇望檐隙。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