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动物
秋天的
哀思
寒冷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景明的《闻蝉》,描绘了早春二月时分,虽然寒蝉开始鸣叫,但其声音却夹杂在落叶的凋零声中,显得凄凉。诗人通过"寒蝉至"和"哀鸣乱叶中",传达出一种冷清的氛围。接着,他以"林花满眼发"描绘出春天花朵盛开的画面,然而"萧飒似秋风"又暗示了这些花开得并不繁盛,反而带有一种秋天般的萧瑟感。整体上,这首诗以蝉鸣和花开为引子,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时节独特感受的细腻描绘和淡淡的哀愁。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