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
写梅
情感
思乡
写落叶

译文

译文:种植多年后,终于到了收获的时节,人们用大量的篮子来装载丰收的果实。
译文:虽然树枝已经枯老,但它们之间的情感却从未改变。
译文:不要让它们在台阶前老去,因为那会像镜子中反映出的衰老一样令人悲伤。
译文:更应怜惜那些因风吹落而挂满虫丝的叶子,它们虽然残败,却也曾经是生命的见证。

赏析

这首诗以梅为题,通过描绘梅树在经历岁月洗礼后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梅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与感慨。诗中“托植经多稔”一句,以梅树历经多年生长,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坚韧。接着,“顷筐向盛时”描绘了梅树在繁花盛开的季节,以果实或花朵的形式展现出生命力的旺盛。“枝条虽已故,情分不曾移”两句,诗人借梅树的枝条虽老却依然保持其本质的情感,寓意人即使年华老去,内心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也不会改变。这种情感的延续,是诗人对生命永恒价值的思考。“莫向阶前老,还同镜里衰”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无情的感慨。梅树在阶前老去,如同人在镜中看到自己的衰老,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无法避免。然而,梅树的“老”与人的“衰”并不完全相同,梅树的凋零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而人的衰老则伴随着生命的终结。最后,“更应怜堕叶,残吹挂虫丝”以落叶的形象,象征生命的结束和自然界的轮回。即使梅树的叶子落下,也并非彻底消逝,它们可能化作养分滋养大地,也可能在风中留下最后的痕迹,成为自然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是对梅树生命力的赞美,也是对生命循环和自然和谐的颂歌。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梅树不同阶段的描绘,展现了生命从盛放到衰落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不变的精神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