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咏物
赞美
寒冬
隐士生活
蓑笠老者
湖畔景色

译文

陡峭的山壁上云雾缭绕,像是由玉石皴裂而成,向下望去,千丈高的山崖险峻壮观。
渔民们还在寒冷的深潭里撒网捕鱼,而高雅之士正收起船只,准备休息。
我独自一人走上高高的山崖,眺望远方,尽管脚下略感寒冷,但这种感觉却让我精神愉悦。
孤舟上的渔夫已经习惯了蓑衣和斗笠的生活,他看起来如此自在,仿佛正在享受富春江畔的春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静谧的山水画卷。首句“峭壁层岚玉作皴”,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山石的纹理,仿佛是用玉石雕琢而成,展现出山峦的雄伟与细腻。接着,“俯临千丈耸嶙峋”一句,通过高度的视角转换,展现了山峰的峻峭与挺拔,千丈之高,嶙峋之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渔人尚集寒潭网,高士方收野艇纶”两句,将画面转向了水边,渔人在寒冷的潭水中捕鱼,高士则在岸边整理着自己的钓具,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独上崇崖聊纵目,何妨薄冷足怡神”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他独自登上高崖,放眼远望,不惧寒冷,心境宁静,从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最后,“孤舟蓑笠由来惯,生面羊裘此富春”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孤舟独行的画面,船夫头戴蓑笠,身穿羊裘,这是对古代渔夫或隐士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清幽雅致的山水之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上清宝鼎诗二首(其一)
唐·李白
朝披梦泽云,笠钓青茫茫。寻丝得双鲤,中有三元章。篆字若丹蛇,逸势如飞翔。归来问天老,奥义不可量。金刀割青素,灵文烂煌煌。咽服十二环,奄见仙人房。暮跨紫鳞去,海气侵肌凉。龙.....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